【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破解传统图像的文化密码
——倪亦斌访谈录
  作者:记者 刘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15 | 点击数:6630
 

  教授们也在《红楼梦》注释本中将《燃藜图》与《杖藜图》混为一谈

  晚报会客厅:你在书中的行文风格也很有个性。这类的学术专著,传统中的书籍往往注重史料而忽略文本,读起来很乏味。你的书却有许多调侃的妙语,处处弥漫着幽默的趣味,这很难得。

  倪亦斌:我做学术研究和写书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与读者共享我的新发现和深思熟虑的果实,因此我也要努力让读者以最享受的方式来接受、理解我的文字。孔夫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所谓“文”,在古文中与“纹”字相通,最初的意思是指事物外部的装饰。成语“文质彬彬”的标准理解就是“外貌和内在质地都很完美”。我的名字中的“斌”字,与“彬”相通,意思就是“外面的纹饰与内在质地都好的样子”。当年我的母亲给我起这个名字,是为了鞭策我向这个目标努力,循名责实。因此,我一生都牢记母亲的希望,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始终不断推敲词句,尽量写得让读者爱看,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我的文字中所承载的“道”。事实上,形式和内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从来没有把学术研究看成过“苦差事”,就是在坐冷板凳的时候我也是乐在其中,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为能够去学术太空遨游而制造飞船。在我取得博士学位和一定的学术地位之后,我在学生、读者、听众的反馈中看到我的学术成果是公众需要的文化营养,我就更加以给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为己任,把学术研究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因此,我是满怀着对人类创造的美好文明感恩的心情从事研究和写作的。一旦自己处于这样的心态中,幽默感就在笔端油然而生。

  晚报会客厅:你在书中还谈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瑞士的一次特展中,由于不识货,误将《牡丹亭》的人物柳梦梅望文生义介绍成“名为柳的女子梦到了爱人梅”的花絮,的确让人哑然。这真是“出洋相”。还有类似的好玩的见闻吗?

  倪亦斌:欣赏古代的故事画,就像阅读古书首先要认字一样,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在西方社会里,故事画也称为“历史画”,是绘画艺术中地位最高的门类,因为只有人文素养很高的人才能创作和欣赏故事画,而花鸟、风景、静物等题材的画作则不需要那么多的历史知识也能够创作和欣赏。正因为我在公开出版的书籍和图录中不时碰到类似的“洋相”,才下决心用我的余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图像文化的钩沉索隐工作。大家都读过《红楼梦》,也看过根据小说改编过两次的电视剧。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想打个瞌睡,被领进宁国府的一间房中。可是宝玉一踏进房门,迎面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燃藜图》,顿时心生烦意,就不愿意在此屋待下去,因此才被秦可卿引入她的卧房之中。红学流行一百多年来,有成千上万的人研究《红楼梦》,但是却无人知道《燃藜图》长得什么样。对此,电视剧《红楼梦》的两任导演都一筹莫展,只能刻意回避这一重要道具。因为《燃藜图》似乎失传,所以有人甚至说是曹雪芹臆造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也在《红楼梦》注释本中将《燃藜图》与《杖藜图》混为一谈,在1987年版中这样说了,到了2013年商务印书馆版的《新批校注<红楼梦>》第五回注中依然没有纠正。事实上,北京故宫藏有一件康熙瓷盘,盘心即绘《燃藜图》。图上太乙真人点亮手持的藜杖,为半夜依然伏案校书的汉代大儒刘向照明。刘姓家族自汉代以来都以刘向拯救古书的事迹为荣,堂号皆指这段故事,如“藜照堂”、“青藜堂”、“藜阁堂”,等等。如果现在不及时拨乱反正,这段宝贵的历史记忆不就永远湮没了吗?!

  倪亦斌小传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博士。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进修中国艺术史,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学荣誉课程讲授《中国视觉文化》,2001年至2002年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夏威夷檀香山美术馆、南京大学、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及其他机构团体作学术演讲。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帝国与文明》(欧洲版题为《中国:天龙之国》)一书中,应邀撰写《中国美术》和《中国表演艺术》 两章(该书于2005年在美国和欧洲出平装版,题为《经典参考书:中国》)。编辑英文版的《中国陶瓷辞典》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姑苏晚报 2014-06-15 B01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用电影讲述民族故事
下一条: ·法国学者:200年法国汉学延续重文献学的传统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孙冬宁]画中有戏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孙芳]画中“戏”·[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
·[孟令法]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王均霞]神话叙事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品及其制作:文献梳理与研究构想·[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