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姚慧]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①
  作者:姚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1 | 点击数:12099
 

  二、乌兰夫——蒙古族艺术人才的伯乐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初,教育事业十分薄弱,各专业都没有自己的高等院校,于是如何为新政府培养干部和专业人才,如何为自治区的建设输送各行各业的人才,成为了乌兰夫关注的重要问题。乌兰夫认为:培养干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他采用了“送出去、请进来”和举办短训班等人才培养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体现在干部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艺术人才。他先后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送往区外各大艺术院校[③]学习,也在呼和浩特举办乌兰牧骑的短期培训班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后为内蒙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我们还须注意的是这些被送往全国各地学习的人中,大多都是蒙古族青年,由此可见,在乌兰夫的意识里有着浓浓的民族情结,十分注重本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可以说乌兰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员,又是一位始终为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蒙古族儿子,同时还是自治区政府的重要领导。这样一位集党、民族、权力于一身的蒙古人,他有意识、有权力、有能力、有责任为内蒙古的各项事业培养各类人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政府领导人在艺术人才培养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许多蒙古族艺术家的成长都得益于这位政府主席的培养。据原内蒙古艺术学校[④]校长莫尔吉夫回忆,在一次乌兰夫与他的谈话中说:这个艺校(内蒙古艺术学校)应该办,它的作用非常大,虽然今天看不到,但在10、20年之后定会看到,并且要求学校培养小哈扎布、小宝音德力格尔等等。[⑤]这其中的“小”字意味深长,它代表着要培养蒙古族音乐艺术的接班人。采访中,不论是莫尔吉夫还是德德玛都对当时乌兰夫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高瞻远瞩称赞不绝。

  此外,20世纪50、60年代,他还将一批民间歌手、民间艺人请到呼和浩特,比如长调歌王哈扎布、马头琴大师色拉西,说唱艺人毛依罕,四胡演奏家铁钢等。这些承载着蒙古族传统艺术、当时受人鄙视的民间艺人却在乌兰夫的重视下,堂堂正正地走进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步入了学堂,在内蒙古地区的最高艺术学府(内蒙古艺术学校)承担起了传承蒙古族传统艺术的历史使命,正是这一决策造就了一大批蒙古族艺术家。因此,在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乌兰夫功不可没,而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还是一位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政府主席的形象,他的培养是为了日后更好地使用,为内蒙古的改造和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因此,乌兰夫为内蒙古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乌兰夫及其所倡导的对民族人才的培养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德德玛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家。

  三、她的命运谁来主宰

  德德玛的音乐天赋和作为一位艺术家所应该具有的特质恰好符合了当时内蒙古自治政府的需要。1960年8月,内蒙古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正式成立。当时在上小学4年级的德德玛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下,不顾母亲的反对,加入了乌兰牧骑。刚成立的乌兰牧骑,除了唱歌以外,队员们没有任何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1961年,14岁的德德玛参加了内蒙古文化局举办的全区乌兰牧骑培训班,这正是上述乌兰夫对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政策的具体体现。3个月后队员们收获非常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训班结束时,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为乌兰夫作汇报演出。当晚,德德玛用蒙语独唱了当时十分流行的《洪湖水浪打浪》,得到了乌兰夫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局长布赫的特别关注。

  1962年,经布赫和莫尔吉夫研究后,决定开办一个高级声乐研究班。从各旗县的乌兰牧骑和各盟市的文工团中挑选一些唱得比较好、有舞台经验、在当地小有名气并且有发展前途的歌唱演员到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由布赫等领导亲自点名,共挑选了包括当时已经享誉海外的宝音德力格尔等10多位歌唱演员,德德玛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当时布赫认为这个班很重要,因此由他亲自担任班主任,莫尔吉夫担任副班主任,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这个班的重视程度。由于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内蒙古艺术学校以学校的名义到北京聘请了中央乐团的章珍芳和罗兰如老师,并由他们担任高级声乐研究班的声乐教学工作,德德玛就是她们的学生。

  在高级声乐研究班学习期间,布赫经常到学校看望学员,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他都参加。学习结束后,布赫等领导决定将这10位学员送往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中国音乐学院也表示愿意帮助无偿培养。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设立了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班,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德德玛身上。

  回顾德德玛的教育生涯,从乌兰牧骑到培训班,到内蒙古艺术学校,再到中国音乐学院,德德玛一路走来,她的教育生涯得益于当时党、国家和内蒙古自治政府的需要,得益于乌兰夫对民族人才的培养政策和布赫、内蒙古艺术学校及中国音乐学院的无偿培养。那个时代给予了她无偿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是国家和政府给予了她为全国人民演唱的机会,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当年的培养、没有那个时代提供的契机,就没有今天的德德玛,更没有她今天的音乐成就。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家的成长无不与国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现实需要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如此重视艺术家,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家培养的政党,这个职业也成为了政府需要的、且受政府保护的、能够创造文化价值的职业,同时也成为了表达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媒介,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政治功能。反过来又为这些普普通通农牧民家庭出生的孩子创造了一条光明大道,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杨绍军]西南联大与中国彝学研究
下一条: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相关链接
·[毛巧晖]民间文学:在政治与文艺之间多面向重构·[王海宇]从国家话语到日常实践:城市社区的邻里政治
·[雷伟平]上海当代三官神话的地方话语及其变迁研究·[毛巧晖]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
·[钱斌]地方认同与国家话语·[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
·[高荷红]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