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守华]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
——“求好运”故事解析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17 | 点击数:8626
 

  在中国各族民众盛传的“求好运”故事中,所询问的对象从太阳奶奶、如来活佛到其他仙人,这固然同民间的宗教信仰有关,但作为主体叙说的问事解难情节,其实质并非从宗教义理中来解脱人世苦难,而是从这些宗教偶像身上寻求破解具有现实象征性的种种人世难题。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其实都是“智慧老人”的角色。主人公在他们的启示下,找到了治病的奇方和开发自然财宝的奥秘(让枯井出水,水中鱼鳖吐珍珠等),并以此来帮助他人,获得好报。这样,主人公的“求好运”,就不是简单地寻求命运之神的庇护,而有了更积极的意义。

  2.“求好运”故事的另一个突出主旨是“代人问事获好报”,不论是出门求好运,还是寻宝物娶媳妇,主人公在旅途中都是热心接受他人的委托,毫不犹豫他把别人托付的事放在前头,结果在别人的酬报中自己也交上了好运。这类故事多篇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好事不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方便人”为题,并以“单行”或“端行”作为象征性的人名,都是为了突出故事的主旨。

  这个故事在其他国家的叙说程式都是“三问”,只有中国故事在小伙子向神佛问事时才设置了一个“问一不问二,问三不问四”的禁忌。这个规矩不仅是俗谚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倡导乐于助人中华美德的生动展现,其渊源还可以到中国古代墨家的“兼爱”学说中去追寻。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史》,引述《墨子》中关于“兼爱”的三句话:“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见《中国哲学史》第一卷101页)。本故事中穷小伙子代人问事是以力助人,受惠者以所得财物分以报人,智者则以道教人,正好和这个故事的精巧构造相呼应。这一事例启示我们,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文化根脉可以从传统文化宝库深处去探求。

  三

  和中国“求好运”故事的情节结构相类同的作品,从19世纪初叶问世的《格林童话》开始,记录成文的各国异文已达500余篇(不含中国),仅在芬兰就采录到177篇。它被故事学家作为“命运谭”,列为AT461型,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巨大故事圈和口头文学经典之作。中国唐代汉译佛经《贤愚经·檀弥离品》中,载有一农民外出拜求端正王智判连环奇案时,他因代他人问难解困而获好报的有趣故事,可能对中国“求好运”故事的情节结构有过影响。但就这个中国故事从构思立意到情节细节组合的整体而论,却已脱胎换骨,蜕化为“国有”了。

  这里,笔者不能不提到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1915-1959)先生。1983年5月,他从遥远的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给我回信:

  我本人对此题的初步概念是:中国的说法不可能全是脱胎于印度的,因为中国的461型,开始是主角为了向小姐求婚,才非得觅宝不可。这种开端是欧洲的典型,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的461型宗教意味较浓,可是它的特征“问三不问四”,在印度似乎也没有。你假若要比较中印两国的说法,当然是好的,可是了解中国的传统,在我看来并不需要把印度的说法作为前提。此故事圈在印度的说法,似乎只有21个,但在中国流传的,拙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上已列出40多个,加上你发现的,已有100个左右。再过几年,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足够写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了。假如我是你的话的,一定会先把中国的说法整理成一组,用历史地理法探测传播地区及方向、起源民族及地域,原始形式及意义,尤其要查找古书里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先把中国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再研究别国的传统也不迟。

  他鼓励笔者坚持不懈地把461型故事研究透彻,既要通晓它的世界传播情况,更须着力于中国传统的探求。对此,笔者一直铭记于心。

  存活于中国各族民众口头心间的“求好运”故事,作为幻想故事或民间童话故事,在朴野单纯的叙说中,蕴含着富有象征性的丰厚文化意蕴,达到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将口述材料记录写定的那些单篇文本一篇一篇来读,所得印象也许平淡无奇,可是把它作为覆盖中国大地由各个兄弟民族众口传诵、有着几百篇异文和多种载体的叙事作品联结成为整体来看,再联系中国大地涌动的民工潮来体味它的深厚文化意蕴,它的史诗魅力与价值就更为彰显,值得我们作为中国民间文学难能可贵的精美之作来看待了。

  (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2-27 08:46: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口头传统研究国际学会(ISSOT)
下一条: ·[陈明]追寻《摩诃婆罗多》在古代中国的痕迹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