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02 | 点击数:66205
 
 
13.对于郭德纲现象的隐忧
反观郭德纲的成功,其实存在巨大的隐忧。
首先,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的火爆是以整个相声行业的冷清来衬托的。
无论相声界内部有过多少明争暗斗,起码这些斗争没有暴露在公众的视野内。观众不知情,自然也就无法对相声艺人的个人品质行使价值判断,人们对于相声的判断可以更集中地着眼于相声艺术本身。但是,郭德纲通过“暴家丑”的方式猛烈地抨击相声界内的明争暗斗,给大众造成一种“相声界只有郭德纲一个好人”的错觉,把本该局限于纯艺术鉴赏的行为扩大为一种人格批判,明显地引导了大众的心理倾斜。
郭德纲及其德云社了,可是,郭德纲的火爆部分地是通过诋毁、贬低同行而达致的,钢丝们对郭德纲的神化进一步反衬了整个相声界的“庸俗”与“劣质”,因此,整个相声行业可能由此遭遇更大的危机。提出相声回归剧场,郭德纲不是惟一的,也未必是最早的虽然德大张旗鼓地搞了个10周年大庆,郭德纲一直讳言什么时候正式有了“德云社”这个演出实。倒是天津的“众友”、“哈哈笑”等相声艺术团明确成立于1999年,而且此前早就提出了相声回归剧场主张是,寻遍众多媒体,郭德纲呼吁相声回归剧场时,从未提及这一主张的天津源头媒体也众口一词地把“功劳”归入郭德纲名下。也就是说,郭德纲并不是通过“水涨船高”的方式来凸显他的英雄本色,而是通过“水落石出”的方式浮出水面。
当然,我们可以说,危机的明朗化可能会有助于相声界的觉醒,潜规则的打破有助于新规则的确立。但是别忘了,一枝独秀总会有凋零的时候,百花争艳才是春天的来临。如果这种危机是建立在对于全体相声艺人个人品质的价值否定上,如果大众缺少理性的判断,那么,这种危机就可能不是感冒,而是癌症了。
其次,如果相声全面回归剧场,可能会使相声变成有闲阶层的奢侈品。
解放前的相声大多是撂地演出,一群贫民围成一圈听艺人瞎侃,哄笑完了,有钱的给钱,没钱的走人,相声是名副其实大众的艺术。相声全面走进剧场走向舞台,主要是侯宝林相声大会以后的事,但侯宝林是通过团结所有相声艺人送戏下乡、送戏到基层的,这时的相声,还是大众的艺术。1980年代后的相声,虽然滋生了一批相声豪绅,但相声直接通过电台与电视,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仍然是大众的艺术。
郭德纲呢?他不撂地,他诋毁同行,他也没有送戏下乡,他声称自己的节目不适合上电视。惟恐天下不乱的网友和记者甚至奉劝你,别人的相声都不能要了,只有郭德纲的相声才是真正的相声。那么,你到哪去看郭德纲的相声呢?郭德纲火爆这么长时间了,有几个人真正看过郭德纲的演出?郭德纲告诉你:到我的剧场来,买票!票贵不贵且不说,你来了也不一定能买上票。为了看一场郭德纲相声,你得前后张罗好一阵子。北京城堵车这么厉害,出行一趟殊为不便,若非有闲阶层,有几个人能有幸一睹其剧场风采?如果你是外地人,那你就等着吧。
相声回归剧场,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姿态,回复了“草根”,实质上只是投合了愤青和有闲阶层的“草根情怀”。剧场的封闭特征使相声由“大众艺术”变成了“小众艺术”,这于艺术的自足发展也许是一件好事,但不可否认的是,郭德纲让相声离大众更远了。
我们前面分析过,以“性质世界”的标准来看,郭德纲的传统相声并不是“真”传统。而以“意义世界”的标准来看,郭德纲的传统相声也未必是“善”的传统。但愿郭德纲现象所引爆的危机能够触动相声界濒死的麻木。但愿相声界能以此作为反思的契机,无论是以传统的方式,还是以改革的方式,抑或以第三种方式,为大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令人喜闻乐见的相声节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下一条: ·[施爱东]红军穿什么衣服到土城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