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卢梦雅]早期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民俗的辑录和研究
  作者:卢梦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10 | 点击数:15440
 

  二十一个主题不是以词概括分类,而是一段介绍性文字,围绕该主题介绍了中国人的神鬼知识和世界观,如主题三介绍了中国人对于神界的等级观念:

       天帝,最高的君主,知道所有地上发生的事。但照例他只能通过行政途径得知或通知凡间,与中国的皇帝一样。大臣和官员自上而下为,关帝,城郡神;土地公,地方神;灶君,家神。阴间的等级结构和阳间的一一对应。 城隍及各种官员均为死去的人。城隍庙保佑各地区死去的人。……

       主题八介绍了本书对“妖怪”类的定义:

       还有特别的一类恶鬼,叫“妖怪”,更为强大和精明。我觉得这些都是佛教恶鬼的中国形象。夜叉,即佛教的yakchas,在神话传说里占有重要位置。山神、河神、林神都成为“神”,或“鬼”、“怪”,近代民俗将其归为“怪”类。

       此外还有“冤魂”、“阴间”、“投胎转世”、“显灵”、“灵魂出窍”等主题。可以看出,作者并不仅仅是旨在译介神怪故事,还希望通过这些奇异故事,介绍中国神怪的来历,展现中国百姓的迷信知识和鬼神观念,帮助传教士和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

       戴遂良不但帮助传教士在民俗中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而且以民俗为起点,继而关注中国人的历史和思想,编写了名为《历代中国》(La Chine à travers les âges) 的中国先秦史讲义,及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的著作《哲学文集》(Textes philosphiques),补充了中国上古信仰崇拜以及明清时期的“现代崇拜”部分,最终,戴遂良将其所有对中国历史和宗教伦理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汇成了一部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宗教信仰及哲学观点通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et opinions philosophiques en Chine )。这是一部从上古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即古代神话阶段,至宋代以后的儒、释、道三家的发展史。这部著作中,除了我们关注的中国人几千年的信仰变化之外,重要的是可以看到西方在我国的古史辨运动之前,已经将中国上古至公元前500年间定为神话时代了。

       学术界对于戴遂良的评价莫衷一是,然而他对中国近代民俗研究贡献颇丰。戴遂良编写的各种讲义虽然是资料汇集,但是又各有新意,如《民间道德与风俗讲义》讲述民俗的同时又是一本口语注音教材,《民间故事讲义》是作者实地考察搜集整理的口述资料;《近代中国民间传说》一书引入了西方近代的主题索引方法,每本书都可见作者的巧妙心思,显示出了戴遂良神父具备的一定的严谨学术态度。戴遂良特别是在著作中力求尊重原始资料,仅为提供“足够数量的篇章展示中国的一些发展情况,(帮助)了解中国近代的风俗”,故罕有对“异教”的批判性语言或妄下结论,显示出一个学者的学术素养。

       这一时期还涌现了各教区教士纷纷撰写各种地方志,如夏鸣雷神父(Henri Havret)在中国出版的《安徽通志》、《崇明岛志》,详尽介绍了地理交通、行政划分、物产民情,并附有索引和注释,后者还配有大量图文。勒华神父(Henri Joseph LEROY)在法国出版的《中国东南见闻》(En Chine au Sud-est, 1900),分有宗教迷信、风俗伦理、鬼神帝国等章节,共520页,附图108张,从细微之处展现了东南教区的民间文化,如客栈风情、街巷的剃须师傅、墓地里供奉祖先的食材、游街仪式的大轿子、女人的裹足等等,生动刻画了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教务及风俗轶闻。此外,江南教区还在中国定期发行了《宁波简讯》 、《中国往来》(Relations de Chine)等刊物。《中国往来》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存至1931年4月刊。自1903年第一期开始,每期容量从90页到四百多页不等,图文并茂,且有“民风专栏”报告各种民俗事象。如第一期文章内容是日食、月食之时,宫廷及民间的“救日”、“救月”仪式;1905年4月刊登盛夏时节民间如何捉知了、斗蛐蛐;在耶稣会士书信栏目里也有大量民俗内容,如1906年刊里Gimbretière神父撰写的《中国人及死亡》,讲述了穷富各异的葬礼及对待死亡的风俗。这些精心制作的期刊,介绍了江南地区的民风民情,也为汉学和清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总之,19世纪再次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最显著的特征是吸收了欧洲民俗学、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新兴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著述也更为系统化、通论化、学术化,很多观点与当时法国汉学家十分接近,结合了在中国获取的第一手素材的同时,进行了深入且规范的学术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教士汉学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
下一条: ·[邓庆平]贺登崧神父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
   相关链接
·[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崔若男]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
·[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卢梦雅 刘宗迪]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及其《现代中国民间故事集》
·法国学者:200年法国汉学延续重文献学的传统·[邓宏烈]西方传教士眼中的羌族神灵信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