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王越]龙年再话民俗
  作者:王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1 | 点击数:4372
 

 
  龙文化和中国民俗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步入龙年,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有关中国龙的“民俗文化”,与龙相关的物件也受到热捧。今年的大版龙票,一整版20枚,整版面值不过24元,但发售首日,其价格就超过160元,市场最高价甚至达400元。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物,龙的形象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1982年,阜新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查海村西的水泉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龙形堆塑”。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19.7米,宽1至2米,龙头向南,尾在北,昂头弓背,跃跃欲试。这条石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此外,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7000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纹等。自汉代以后,从宫廷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屋宇和其他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

  老北京过年,从腊月开始直到过了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新年庆典活动才算正式结束。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上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据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春耕就该开始了。因此,二月二又叫“春龙节”。中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不但京城如此,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都保留着这个“讲儿”。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人们祈望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蜇伏,人类免于病疫。龙抬头这天各地还有“引龙熏虫”的活动,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老北京人还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将过年时祭祀用剩下的蜡烛,点着后,照射房案及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毒虫。这天还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春饼叫“龙皮”,水饺叫“龙耳”,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肉卷馍叫“懒龙”;甚至做春饼时,还要在饼上做出龙鳞来,叫“龙鳞饼”。妇女们在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怕伤了龙眼睛。 

  我国的民俗活动中,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庆。元宵节要舞龙灯,要扎草龙。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清《竹叶亭杂记》记载:“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倾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龙灯已成为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志性活动。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水乡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唐张健封在《竟渡歌》中,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鸾,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今天的龙舟竞渡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民俗更是举不胜举。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为晒龙袍节,这天家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祈福人间这一概念之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也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可以说,健康的民俗多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有关,凸显着民族特征、地域特色、时空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遵循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和期盼。龙文化和中国民俗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王越: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2-2-20 9:45:5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回顾旧时元宵风俗
下一条: ·禁风节:广西瑶乡百年盛会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