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阎晶明]当“文化”遇到“春节”:回家是人们的最大愿望
  作者:阎晶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0 | 点击数:2934
 


阎晶明 罗雪村绘

  文化是个热词,它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也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今天,人们喜欢从文化角度思考和谈论各种问题,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当“文化”遇到“春节”时,便会激起更多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观念、时尚无论发生多大变化,春节仍然是所有节日里最隆重、最热烈的一个。同时,我们也分明看到,“转型期”的中国,春节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同样在发生着“转型”。

  一场电视晚会能否容纳和满足中国人对春节欢乐的需求,这是近年来不断引发议论的话题。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过观赏一场电视晚会而度过除夕夜,成为当代春节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除夕夜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自从有了电视晚会,似乎春节期间的最大话题就是对一台晚会的品评。流行词汇、流行歌曲足以让公众消费大半年。失望、不满之声时有所见,但很快,人们又会把目光投注到对来年晚会的猜想和议论中,甚至派生出“我要上春晚”这样的娱乐性栏目。一场晚会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春节的中国特色和超强的凝聚力,这是很多人要提出的问题。近日读到作家郭文斌关于建议春晚提前或推后一天举行的建议,理由是让中国人能够更加充分地、多样地体验除夕的快乐。无论建议是否可行,这其实是一种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转型”中发生变化的思考。

  春节的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的要求之间,似乎需要也正在寻求有效结合。放鞭炮、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时必须要有的节目,然而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人口密集度的空前增加,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导致一些农业文明时代留下来的节日习俗正在经受挑战。曾经有专门的报告文学作品,描述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里,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安全和意外伤害问题。禁放、限放于是成了当代“春节文化”中的一个必要主题。人们似乎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保持过年的欢庆气氛,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和文明过年。北京就经历了从禁放到限放的“磨合”过程。今天,高楼林立的城市已经很难容纳一副春联了,但这一充满装饰性、新鲜感和文化味道、寄寓着中国家庭美好愿望的节日习俗,不应该因此而消失。

  家是中国人的生活根基,回家是人们过年的最大愿望。人潮如涌的年头岁尾,多数是回家团聚的“家人”。与此同时,富裕起来且工作繁忙的中国人,也把春节当成了外出旅行的好时机。有人期待回家寻找更浓的“年味儿”,也有去到没有春节气息的地方放松。流动的中国由流动的人群为基本特征,回家与出行的“对流”便是“转型期”春节文化中的有趣景观。交通条件的改善既带来行动的便利,也造成更大数量的人潮涌动。

  幅员辽阔的神州,传统深厚的中国,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十里不相同的生活习俗,让春节这个中国人共同的节日承载和包含了太多内容。现代化的提速,生活水平的提升,行为观念的多样化,交通条件的改变,信息渠道的无限拓展,让当代中国人过上了更加色彩纷呈的春节。只要人们对春节的快乐追求没有改变,对生活的信念、现实的执着、未来的期许没有改变,春节就永远是全体中国人的辉煌时刻。欢乐祥和是中国春节不变的主旋律,团圆敬孝是中国春节的动人篇章。春节文化的“转型期”或许还需要很长时间,现代与传统的嫁接本身就是春节文化当代魅力的生动体现。我们需要在生活的进程中探寻春节文化的“抓手”和“标识”,让中国的春节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节日,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风情和中国人美好生活的风景画。

  让人人过个好年,让世界一起来分享。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8: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回家年货带点啥
下一条: ·网友自制春节亲戚发言大纲引热传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