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崔普权]腊月与腊八
  作者:崔普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5 | 点击数:3160
 


  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

  1993年,相声大师侯宝林因病住院治疗,阳历1月13日下午,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前往医院看望,他对侯先生说:“今儿个是腊月二十一,后儿个祭灶,转眼就要过年了,我趁这个当口先给您拜个早年。 ”病榻上的侯宝林先生说:“彼此拜年吧!只是我躺在床上不够恭敬,可我还有个问题向您请教,这12月为什么叫‘腊月’ ?是什么出处?还有京剧中的《扒腊台》 ,这‘扒腊’究竟为何物? ”吴先生当晚查阅了《礼记》 ,将有关的词条抄下来寄给侯先生的女儿侯錱,嘱她立即送到医院念给侯先生听。侯宝林先生得知此内容时,已距去世不到10天。  

  “腊” ,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尔雅》载,凡年末岁初之交,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 ,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 ,夏及汉后各朝, “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为“腊月” 。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旧时有童谣谓之: “腊七腊八,冷死寒鸦” ,可见其寒。腊月含有两个节气,为大寒、小寒,俗话说“大寒小寒又一年” ,是指一年将尽的意思,此时还有“小寒过罢是大寒,扫房杀猪过大年” , “大寒正是数九天,送完腊月过新年”等民俗。老北京最熟悉的,莫过于“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了!

  进入腊月,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腊八。古人祭祀要延及数日或一个月,晋代以后定腊月初八为“腊日” ,书刊记载首见于南朝梁人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 ,书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 ,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驱疫” 。这种击鼓逐疫的活动后来少见了,但“腊日”及其有关祭祀的风俗却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以腊月初八为“腊日”的传说有四五种之多:其一是说岳飞抗金,秦桧欲陷害,连下12道假金牌召他回京。百姓闻知各携粮米食品前来慰问岳家军,并挽留岳飞,其日正是腊八。后来秦桧害死了岳飞,故百姓于每年腊八吃腊八粥,以怀念岳飞。此说流行于河南。其二是说有一年闹饥荒之灾,江苏常州天宁寺长老和尚为了救活饥民,在寺前以大锅煮杂粮菜粥施舍于民。时正腊月八日。以后每于腊八日家家吃腊八粥,以志不忘。此说流行于江苏。其三是说浙江天台山烧饭和尚阿弥,平素勤俭节约,凡一切遗落之米豆饭菜皆捡拾洗晒,蓄而藏之。至腊八佛成道日,以所积之米粮饭菜尽煮为粥。众人食之甚觉有味。方丈问之,阿弥据实回答。方丈大加赞赏云:惜衣增福,惜时增寿。教大家以为榜样,后来成为普遍习俗。其四是说佛为太子时要去出家,父王不许,要他吃尽王国粮库之粮方准出家。太子乃取库中各种粮米各少许煮粥食之,以应父王之言。仍不许,时正腊八日,后二月八日夜间越城出家。以后又于十二月八日成道。所以佛教每于佛成道日,喝腊八粥以为纪念,后从佛教流入民间,沿习为俗。

  历代崇信佛教的皇帝,都视腊八为重要节日。清代皇帝、皇后、皇子等都亲手向文武百官、侍从宫女赐“腊八粥” ,并向各大寺发放米、果等物,以供僧侣熬粥食用,借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之心。清代宫廷信奉佛教道教、萨满教,自然十分看重腊八这个传统节日。据老太监信修明回忆:“清朝重佛,每于斯日,派大臣至雍和宫熬粥,太后则命膳房熬粥、各王邸熬粥,先供祖,次进贡,粥之成色,先选各样米豆,以粘黍为本,再选上好小枣,煮熟,去皮核,研如泥,各种干果仁及果肉,同米、枣等投入大锅中,猛火熬制稠粥……”

  每年腊月初八前的两三天,清宫就派大臣准备做腊八粥的原料,将糯米、小米、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等,一一精心挑选,然后连同熬粥大锅一起运至雍和宫。在雍和宫用来熬粥的是两只最大号的铜锅,锅口直径2米,锅深1 . 5米。每只锅可容纳20至30担米(每担合60公斤) 。熬粥的厨役都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从数百人中精选出10余位身强力壮者,单等腊八这天大显身手。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雍和宫都会出现十分壮观的熬粥场面,围着大粥锅站着许多人,最里面的三层人分别为熬粥厨役、围粥锅念经的喇嘛和捧经的众僧徒,其余的都是清宫派来送粥的太监们。

  按照清官典制规定,第一锅腊八粥熬成后,由太监们分别送往太庙、寿皇殿及清宫内、西苑内各庙宇佛堂,供祀先祖和神佛。第二锅粥熬好后,太监们用包裹着黄缎套的食盒装好,送到清宫帝后处,由皇帝颁赐妃嫔皇子皇孙及福晋们食用。第三锅粥熬好后,主管熬粥的大臣和雍和宫的大喇嘛,按照皇帝早已拟好的赏赐谕旨分别送给在京的亲王、各寺庙的僧徒。第四锅粥熬好后,分给在京的文武百官及地方大臣。第五锅粥熬好,分给雍和宫捧经的喇嘛僧徒。第六锅粥熬好,施舍给民间百姓。

  寺院与宫廷的情况权且如此,王府中的铺排也非同小可,按王府的规制,熬腊八粥是饽饽房的差使,如豫王府、醇王府等,但也有例外,如睿王府则是由福晋率领仆妇亲自熬粥以示庄重的。著名文史作家金寄水先生就是这支的后裔,其祖上是第一代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睿王府平时殿内清静整洁,连大声讲话都听不见,如果不是有三五仆妇在后套间应差听唤,就不像有人住的房子。可是,一熬腊八粥,这里的气氛就大不相同了。四大间殿堂生上四五个头号大白炉子,那些淘粥米的,剥粥果的和煮豆、枣汤的仆妇们,按部就班,各执其役。太福晋则系上围裙一一指点,样样过目,道道工序,事必躬亲。从腊月初三、初四起,至初七晚饭后,由福晋、奶奶们笑语喧哗地摆完粥果止,要乱乱哄哄地忙上四五天。斯景斯情,分外热闹。

  腊八粥之美,全在粥果。粥果计有:密云小枣(剥皮去核) 、栗子、青梅、琐琐葡萄(白葡萄干) 、糖渍樱桃和杏仁(又名大扁) 、榛松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等。将这些白色诸“仁”用冷水漂得更白,然后分出一部分用红曲和胭脂染红,使摆在粥面上的诸“仁”红白相映。摆成方形的图案,再加上青梅绛枣,黄栗朱樱则见白果分陈,五香十色。这样的腊八粥喝起来别有风味。

  熬腊八粥,在王府说来是件大事。因数量太多,于初六基本熬成,但不许品尝,必须等到初八早晨,撤供之后,才许喝粥。这样,就只加热再喝,故有句谚语说,“腊八粥虽好,只能喝剩的” 。以后随时可喝,除夕必喝,一直喝到来年二月初二日。如果存放得法,使其不出汤,不变味,方成上品。

  民间过腊八节熬粥,除供佛祭祖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中互相馈赠并为自家食用,信佛教的在家四众弟子称腊八粥为佛粥、福寿粥、福德粥,也极为虔诚信至。民间的腊八粥较之宫廷、寺院、王府的细粥而言,当可称为糙粥。旧时,米粮店一进腊月就将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掺在一起出售,谓之“杂豆米” 、 “腊八米” 。一般人家就将这种杂豆米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粥后加上红白糖即可。

  旧时,熬腊八粥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熬粥人必须虔诚如法,终夜经营,天明则熟。绝对不准将粥熬糊,否则“大凶” ,其家必有死丧之事。有的贫户即以此为借口不熬粥。又凡家主人亲丧未满三年“守制”的一律不熬粥。

  在腊八这一天,民间还有泡制腊八醋的习俗。这时的蒜头已开始变蔫或出芽,口味自然不佳,将蒜瓣去皮,放于小食坛内,以米醋泡之,然后密封放于较暖处,至腊月三十,除夕晚宴时,始将坛口启封,其醋色深红,略有辣味,蒜体满色翠绿,略有甜酸味,此即谓腊八醋、腊八蒜,此醋可久置而不变质,吃饺子调味最佳。

  清末民国间,帝制瓦崩,民国初建后又换届频频,政府南迁,时局动荡,由于这些社会的大原因,人们的腊八习俗也有了一些变化。如载濂因“庚子事变”而丢爵位革职在家闭门思过,家道急剧衰落,几至窘迫之境,待载濂之孙毓喦1918年出生时,一切荣华富贵都已是明日黄花,过节不过节已没有什么区别。后来居住方庄小区的毓喦先生对我说:“人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谁知道死要脸面,生撑门面的有支出无进项的坐吃山空是什么滋味。 ”其家境自然是可想而知,更何有那王府细粥的奢华。

  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实行粮油及油料作物统购统销的定量供销政策,但有心计的家庭主妇仍有意识地将一些腊八粥中可用的东西,如花生、栗子等留存到腊八节熬粥用。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书中说: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艺术报 2012年01月05日 17: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调查:拜年“事小”与“事大”
下一条: ·[吴孟婕]追寻过去的年味儿:剪纸风俗盛 皮影戏元宵登场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