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李祥林]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
  作者: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0 | 点击数:17759
 

 

摘要:戏曲民俗研究或民俗戏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产物,是戏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就研究对象言,戏曲民俗研究既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又是从戏曲艺术角度深入考察民俗文化;从研究路向看,戏曲民俗研究既可是戏曲学者借助民俗角度研究戏曲,也可是民俗学者借助戏曲角度研究民俗,还可是戏曲和民俗双管齐下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对于拓展戏曲研究的学科视野,丰富戏曲研究的学术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戏剧学;民俗学;中国文化

“戏是在民间产生,在民间演唱的。”当年焦菊隐先生谈到传统戏曲时曾有此言。整体上讲,“俗”乃中华戏曲的本性所在,活跃在市井乡村的它是更具民间气息的艺术,前人即指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闲情偶寄•词曲部》)由于“俗”,在中国古代,跟向来被奉为“经国之大业”的诗文相比,戏曲往往是被放逐在主流视野之外的边缘化艺术,王国维谈及“一代之文学”元曲即云:“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宋元戏曲考•自序》)回望历史,戏曲这种边缘化艺术,长期以来入不了正史,被视为“邪宗”(鲁迅语),它起自民间也主要流行在民间,是“下里巴人”喜爱的对象,有鲜明的俗文化色彩,跟民众世俗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以跨学科理念从民俗学(Folklore)角度研究中华戏曲,乃理所当然。
 
(一)
 
民俗即是民众的风俗习惯。民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共同创造和共同实行的。这种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要以某时某地某人的方式追溯其源头和确指其开端往往很难,它产生于社会人群的共同需要,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的,为大家所公认并遵守,用钟敬文先生的话来说,它具有“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特点。作为融合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华戏曲不仅仅属于文学(属于文学的只是剧本,也就是编、导、演中的编剧这一部分),它是以活生生的场上扮演为中心的艺术样式。从根本上讲,戏曲自古以来就跟大众的娱乐、节庆、信仰、祭祀等民俗活动有多维度的内在关联,甚至其本身即是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活动。2008年10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陕西的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中穿插的浓缩的秦腔片段,就是作为三秦大地独特的民俗元素来呈现的。民俗学领域从来都为民间戏曲留有一席之地。在华夏,以“二小”(小生、小旦或小旦、小丑)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见长的民间戏曲覆盖面广,遍及全国90%以上的乡村城镇,它们扎根民众生活,与各地的历史、地理、语言、风俗和文化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厚的地方传统。各地民间戏曲有其演出时间、地点及演出习俗,如浙江宁波,春节演年规戏,五月演关帝戏,六月演酬神戏(老郎神诞),七月演焰口戏(盂兰盆会),九月演安神戏、元红戏、出洋戏、回羊戏,十月、十一月演冬至戏、祖师庙寿戏、庙会戏,十二月各班回城,演年脚戏(1),等等。纵观中华文化史,戏曲艺术从起源到发展、从文本到表演、从生存到传播,无不跟各种民俗事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秧歌戏、采茶戏、花灯戏、道情戏、花鼓戏、二人传等民间小戏自不待言(2),即使是与之相对的主流化或文人化的戏曲形态,也依然难以割断跟民俗文化的瓜葛。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借助民俗学眼光、运用民俗学知识及方法去考察和研究。
从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W•J•Thoms)创立“民俗学”(folklore,民众知识、民众学问)这学科名称以来,迄今已有160多年历史。该名称是他用撒克逊语两个词folk和lore合成的,意为“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能”(the lore of the folk),作为学科名称可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今天,民俗学不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发展,而且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显学”,尤其成为当代中国人文科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诚然,就“民”的范畴而言,在“folklore”术语创建之初,“被忽略的风俗习惯”、“正在消失的传说”以及“片断的歌谣”等等是其特别留心的对象,民俗学研究也再三提醒我们要多多关注非主流的底层民间、亚文化群体(主流文化对此层面向来少有关注乃至压制排斥),因为,“民族性保存在下层人民里面最多”(3)。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1956年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曾提出较复杂文明中存在“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观点,“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文明中,那些内省的少数人的传统’,即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所谓‘小传统’,则是指‘那些非内省的多数人的传统’,即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4)余英时借此概念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的上、下互动,他指出:“大体说来,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是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5)尽管民俗学兴起旨在提醒人们对向来被忽视的“小传统”要多加关注,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只是把目光盯在下层或中下层的生活与文化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学艳]当前我国民族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条: ·江帆 万建中 高有鹏:民间文艺学的身份辨析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