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黄树新]桂平杖头木偶戏:文化“活化石”
  作者:黄树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19 | 点击数:10730
 


  看似离现代生活太远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可谓“简单”——简单的戏棚、简单的打击乐、简单的演唱,这“简单”,其实是原汁原味。被誉为原生态的文化“活化石”、“活态草根”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2007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汁原味“活化石”

  桂平杖头木偶戏以前没有文字记载。2006年9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桂平市石咀镇的长冲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专家发现上万件新石器时代的物品。这些石器,在浔江流域是首次发现。

  据专家称,长冲根遗址发现的石器,距今大概有6000-7000年,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说,那时候,桂平就有先民生活。桂平先民以捕鱼和打猎为生,在劳动中产生了原始的巫文化。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巫文化交融,使巫文化得以重生。

  桂平杖头木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它由民间木偶艺人即兴表演:没有现成的剧本,使用桂平土白话演唱,使用本地的木头制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饰,使用本地惯用的锣鼓,使用桂平原始打击乐。主要反映桂平一带各民族人民以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为内容的传统戏剧。木偶等道具都是自制的,由单人操作木偶并演唱,对故事进行即兴发挥表演,现已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用布幕作背景。木偶戏所用表演棚小巧玲珑。

  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全国其他杖头木偶戏所不同的是,它的唱腔别具一格,分男腔、女腔,忠、奸、老、幼都有相对固定的行腔,锣鼓也视男腔、女腔及忠、奸、老、幼的不同分为多种锣鼓点。桂平杖头木偶戏的锣鼓点,是比较原始的打击乐,由桂平先民的劳动节奏而来,被相关人员誉为桂平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源于生产历史久

  桂平杖头木偶戏艺人经常提到一句:“桂平有庙会就有杖头木偶戏。”

  庙会,是传说中桂平巫文化之一。庙会最突出的是“三大祭”:一是土地祭,二是山岳祭,三是江河祭。桂平三大祭的香火旺盛,历史悠久。可以说,巫文化与桂平杖头木偶戏血脉相连,是母子关系。

  巫文化传承的三类人,分别是捕鱼人、打猎人和古代道公。桂平有浔江、郁江和黔江,三江水量丰富,鱼类很多。捕鱼人习惯下网前唱几句,收网后唱几句,内容主要是感谢养活他们的江河。打猎人打猎时没有唱词,主要是做稻草人,有时把稻草人布置在东,有时布置在西;而陷阱有时布置在西,也有时布置在东,总之是相反方向,声东击西,为的是诱捕猎物。随着农业文明的开始,稻草人更广泛地用在耕种田地方面,目的是驱赶鸟类,保护农作物。古代道公,则制作木头人,使用接魂送魂与感恩谢恩的唱词,感化人教育人。因此木偶戏得名傀儡戏、傀儡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国早报 2011年05月17日 15: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学者发掘两位“国宝级”民间故事家
下一条: ·记郯马五大调代表性传承人杨新儒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