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游鉴明]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
  作者:游鉴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5 | 点击数:11186
 

 

一、近代口述历史的缘起
 
一般人以为口述历史是由西方传入的,其实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便已采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方式撰写老百姓的生命史,但《史记》后来成为历史经典,口述历史并没有在中国史著撰写上形成范式,这种情形也同样出现在西方①。19世纪中期以降,西方史学界对史学的研究重新反思,最大的变动莫过是关注国家与政治事件的史观受到怀疑,接着受年鉴学派以及新社会史、新文化史兴起的先后影响,一种由下而上、关心寻常百姓或不同地区历史的书写方式逐渐成型,历史研究也由大历史扩展到小历史、微观史,口述历史因此有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口述历史”这一名词是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芮文斯(Allan Nevins)所提出,之后口述历史正式进入学术殿堂[1](P73)。
艾伦·芮文斯将口述历史视为历史编纂的一种现代技术,因此当口述历史成为史料之后,建构口述史料的活动也陆续在各地展开。例如,在艾伦·芮文斯领导下,哥伦比亚大学展开口述访问的工作,一开始是以政治人物为受访对象,到1970年代,美国的口述访问对象才扩展至其他族群和妇女[1](P73)。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则从1959年起,在郭廷以所长发动下,进行有规模的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不仅受访对象广泛,更没有性别的畛域②。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口述访问项目也不断成长,显示口述历史已经受到各界重视[2]。总的来说,西方或中国所从事的口述访问都告诉我们,书写历史不再定于一种或某一些史料,而口述历史提供的是近代男男女女生命史的研究。
 
二、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与限制
 
口述历史既是一种史料,也是研究当代历史的一种方法,而这类史料究竟对女性史或性别史研究有何种重要性?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指出,在芸芸众生的历史中,有形的史料最缺乏家庭生活史、社会生活史和女性史,需要借助口述历史的方法来研究[3](P5-6)。的确,从女性史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女性史料的不足,口述历史的价值不容小觑,因为女性受访人的口述史料,能让她们为失声的女性找回历史,不再受男性操弄或代言。再以性别史的立场来看,口述史料不仅仅在弥补女性历史,也对男性历史提供新的观察,更何况当男女两性述说自己的历史时,不但能呈现各自的主体性,他(她)们透过访谈所陈述的历史,有时与史家的认知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带给史家的意外和惊叹号使史家有重新诠释或重构历史的必要。
此外,口述历史和自传、传记、墓志铭、回忆录一样,都是在书写人物历史,只不过口述历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让普通大众也有发声的机会,其他文类却多记述显贵人家的历史。再和自我书写的传记文类相互比较,我们会发现,自书者可以透过不同文本不断改写自己的历史③,被访谈者固然可以含糊其词、避重就轻,也能和主访人协商,但改写的可能性很低。同时,自书者对自己的历史,有一定的书写框架,而受访人在与主访人“闲聊”中反而能唤醒更多的历史记忆,一些不轻易流露的个人情感或性别关怀,在受访人的引导下,有了表述的空间。因此,口述历史的特殊性昭然若揭。
然而,不管是自传、传记、回忆录,或是口述历史,都呈现出一些问题,包括自我膨胀、隐恶扬善、虚构情节、夸大不实或遗忘疏漏[4]。其中,由访问人和受访人共同完成的口述历史,又往往有相当的选择性、重建性与现实取向,或者是无法畅所欲言的缺憾[5]。尽管口述历史有这方面的缺点,对近代中国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就口述访问的技术而言,受访人毕竟还健在,访问人除了可以查证史料、再向他们求证之外,还可以从他们保存的数据或实物中,帮助他们重建过去,并为访问人提供最佳的证据。就口述史料的运用而言,被认为可信度较高的机关档案文献其实也有造假、篡改的可能④,与其放弃口述历史的数据,不如沙里淘金,从口述历史中寻找不同的说法来检证既定的史观。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张瑞德就乐观地认为,在没有哪一种史料完美无缺的情况下,史家检证虚实必须凭着他们的看家本领,如果能广泛搜集各种不同形式、来源及立场的史料,加以鉴别、考证,以求得尽量客观的史实,并非是不可能的事⑤。
 
三、口述史料中的性别意涵
 
过去研究前近代的女性史学者,主要在男性书写的史料中寻找女性的历史。由于史料的不足,传记文类被广泛运用,他们发现这些文类的书写特色是把女性当成典范,超越典范之外的女性生活或男女关系是不被记载的,因此这部分议题鲜少被研究。但随着对性别研究的重视,有的学者对这种偏颇不公的研究方式起了疑窦,于是他们的视角不光是女性,还包括两性的互动。学者除了继续以墓志铭、自传、传记做为研究素材之外,也试图从男性的各种书写中找出不同以往的看法,于是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不仅提醒读者如何重新解读男性的文本,也把研究视角扩大到男女的互动上[6]。进入近代,传记文类的叙写格式相当宽松,并没有特定原则,而且撰写者或被撰写者涵盖男男女女,让我们有更宽广的空间进行性别研究。以本文所讨论的口述史料为例,在这批史料中究竟有哪些课题与性别有关?首先,男女形象的建构在口述史料中俯拾可见,借此能观察他(她)们如何形塑自己的长辈和配偶,是复制典范抑或重塑典范?其次,透过受访人对家庭婚姻生活的叙说可以了解性别关系,在既定的性别限制下,男女两性必须符合自己的特质,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里,男女两性果真都画地自限、不曾逾越或是置换角色?再者,僵化的性别规范让男性享有高度的社会权力,也赋予他们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养家活口的任务,他们把家庭的各种活动、亲子关系交给女性,但男女的家庭位置从传统到近代,是否固定不变?在女性外出工作日增的时代,可曾起了变化?她们怎么看待家庭与工作?这些问题多少可以在口述史料中找到答案,有助于我们对男女两性持平的观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苏智良]将生命体验融入史学
下一条: ·[陈墨]口述历史意义何在?
   相关链接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沙伊珂]谈论重修中国锡伯家谱之现象问题·集刊《口述史研究》创刊号在京首发 每年出版一至两辑
·谈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最大隐患·陈墨:口述历史采访者应成为心灵考古学家
·[陈墨]口述历史意义何在?·国家档案局确定云南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
·[黄文魁]论口述历史与人物访谈·[于萌]“口述历史”现状一瞥
·[董瑜芳]试论口述历史中的版权问题·左玉河: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郭于华]口述历史——有关记忆与忘却·[访谈]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王庆福]“口述历史”:一种纪录片类型 ·[齐小新]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
·[钟宝贤]“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的社会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