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海外华人学者的人文社会科学观
——访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会长李捷理
  作者:张肖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5 | 点击数:12846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8期2版“资讯”文章之一。

  李捷理,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该校国际发展中心主任。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ACPSS)会长,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USCS)理事会主席,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英国利兹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西佐治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90)和加州大学(河滨)社会学博士学位 (1996)。其研究领域侧重历史比较社会学,社会变迁、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冲突与解决方略。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国家为何解体与崩溃——历史社会学的八大案例》、《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社会学》、《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并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海外华人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人文社科领域的海外华人教授更是这股力量之中坚,因为他们直接置身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与美国的精英阶层有着最直接的接触。这不仅因为他们本身已是其中一员,他们的职业也决定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对美国年轻一代了解中国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2010年11月5—7日,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ACPSS)第十六届国际年会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主办,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协办。年会的主题是“聚焦中国: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及相关问题”(Engaging China: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eyond)。这次会议是全球华人人文社科专家学者的又一次重要聚会,与会者就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本次年会的主要筹办者,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会长、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捷理。

  1 打造多学科交流平台 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成立于1995年,并于当年在马里兰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能请您介绍一下协会成立的初衷吗?

  李捷理: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美国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华人学者人数渐增,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密切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随着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大批中国学子赴美留学,其中有部分人学成后在美国的大学谋到教职,为了相互熟悉及合作研究的需要,很快出现了以专业为主的诸如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华人教授协会。到了1995年,一些华裔教授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能汇集人文社科不同领域华人教授的学术团体,ACPSS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其成立之初的目的便是搭建一个多学科共享的交流平台,协会的首任会长是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本次年会的主题是“聚焦中国: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及相关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您认为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捷理:众所周知,中美关系最近处于敏感时期,所以会议主题与当前人们关注的议题紧密结合,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会议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分组讨论吸引了许多听众,其中有来自哈佛大学的师生,也有从哈佛大学周边学校来的,如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等。总体上说,这次会议为中美学者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交流的平台,这与单一学科(如历史学协会)交流的平台不一样,它反映了ACPSS年会所特有的一贯风格——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了解到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对同一议题的不同观察视角,即一个交叉学科的视角。这也是历年参会者反映获益最多之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011-1-20 9:4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跻身国际一流
下一条: ·[廖明君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孙英刚] 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田野工作坊专题会议举行
·【讲座预告】白若思:海外中国宝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大,2019年9月22日周日14:00)·[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郑土有]“固守”抑或“开放”: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两难问题·[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
·[王霄冰]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毕旭玲]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中国神话传说研究述评
·[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何泠静]海外苗族原始宗教的展演
·《文化遗产》刊发“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陈泳超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