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李河:“礼”在现代社会礼被异化成了“礼物”
  作者:李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3 | 点击数:8808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知从何时起,“君子”突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审视当下,已很难再找到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人格典范。在现代化的压力下,我们往往更看重目的,忽视了手段,这使我们陷入了一个集体不知“礼”的氛围中,戾气丛集、你争我夺、心灵枯萎、身份焦虑……这一切正迫使我们去思考、去反省,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反而更遥远了呢?失去了对“礼”的坚持,我们的心灵家园怎样托付?而逝去的这一切,又该如何找回?

 

  【题解】儒家思想中,“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时代也有礼,礼仪、礼貌、礼尚往来等等,然而这种礼是被异化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本乎人性的,因此,更多时候,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无礼”的社会。倘若整个社会都发自内心地讲礼,那么我们的文明程度必将提高很多。

  【礼本乎人心】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元素,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儒家思想中,礼是构成社会秩序的规则,是人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孔子看来,“无礼”,这个人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详细地阐释过“礼”,不管是内涵,还是外在的形式,正如《中庸》里说的“礼仪三百”。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人心天理外在的表现,所以说“礼”同于“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礼节、礼仪,而且还是和内心、和一个人的修养有关的,是自内而外的,是恭顺、谦和、仁义。只有内外咸备,在外见于行为,在内出自人心,也可以说仁人之心,才是完整的礼。

  【礼本身就分等级】

  当然,礼不仅仅是这一面,在传统社会中,礼往往还是等级之间不平等的体现,传统中的五伦之中,君臣、父子、夫妻等等,在这种关系之下,礼包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教化,虽然理论上对等级两面都要求守礼,但在具体的生活中,这种教化往往是上对下单方面的。第二个是惩罚,当一个人不遵守的时候,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来自整个社会规则的排斥。

  这一点是不可不察的,鲁迅批评“礼教吃人”确实也是有的。当礼太强调伦理性,特别是建立在宗法政治等级上的伦理时,礼背后所展现的,就是坚硬的等级制度。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祭祀,朝廷政令,具体到婚丧嫁娶、朋友见面,都有各自特定的礼仪,一旦所行之礼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就是“非礼”。

  【礼被异化成了“礼物”】

  传统社会如此重视“礼”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礼”正在异化。

  如今,说到礼,可以想到的无非是礼貌、礼仪、礼尚往来。礼貌是所有人都应具备的素质,这无可厚非。礼仪,人们往往一听就会觉得很宏观、很遥远,和普通生活无关,比如我们国家有礼宾司,各种大型仪式都有完备的礼仪程序等。其实,礼仪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它代表的是尊重,是人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态度。其三,礼尚往来,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亲戚朋友之间情感上的互相交流和慰藉,但是在现在金钱已经喧宾夺主,更多时候是送礼。

  所以,现代社会的礼,其实是“无礼”,是“礼物”,一个是不再发自内心,一个是物质化。大型仪式上虽然常常有“礼”,但是往往形式更重,而少了内涵,普通人的人际关系中,礼缺失得更多。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晨报 2011年03月03日 10:05

上一条: ·[朱四倍]“传统年”正名未必能挽救“年味淡”
下一条: ·冯骥才委员:莫让“非遗”保护变成“面子过程”
   相关链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吴卓远]浅析丧礼与生死观的表达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顾康顺]用乐成俗:苏北乡村唢呐班民间仪式用乐的行为逻辑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