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卓玛]少数民族感生神话女性形象原型及其女性人类学阐释
  作者:卓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1 | 点击数:18579
 

 

内容提要:作为神话的一支,感生神话反映了各个民族在其童年期对女性及其生育行为的独特认知。笔者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归纳出了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原型,它包括母神原型和母亲原型。在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女性的形象无论神、人,都是和生殖联系在一起的。母神因其衍生万物的功能而受到讴歌与赞美;母亲因为其生殖能力作为英雄之母而出现。这种反向歧视和显性歧视都将女性框定在唯生殖性的框架内。笔者以女性人类学视角解读了感生神话背后的性别话题。
关键词:感生神话;女性形象;女性人类学阐释

神话有诸多分类,标准各不相同。感生神话是其中一种,它又被称之为“贞洁受孕”神话。①“感生”一词,指原始先民认为人的出生不一定经过男女肉体交合,可感外物而生。因此,它又被称为“孤雌生殖”(禹燕,1988:59)、“非性交生育”(列维—布留尔,1981:422)、“处女生殖”(朱狄,1988:762)。感生神话就是在这种观念之上形成的,是讲述一个民族或部落的首领或英雄是由其母亲感神奇的外物而孕育的神话。关于感生神话的产生,有这样几种说法。
袁珂认为:“这些感生神话,都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前期母系社会‘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商君书·开塞篇〉)的真实情况。一方面‘不知有父’,另一方面人们又要去追究那些相传曾经领导过他们对大自然进行斗争、有过创造发明的著名人物(多半是所谓‘圣王’)的来历,于是就不能不创造神话以为解答了:这就是感生神话的所由起。”(袁珂,1979:53)
王孝廉认为“感生神话与处女怀胎的信仰是源于古代的母神信仰,感生而怀胎的处女往往也就是民族的原始母神”。(王孝廉,1991:179)
列维—布留尔认为,感生是一种互渗律想象的反映,是先民图腾崇拜的结果。因此,“婴儿并不是受孕的直接结果;不受孕也可以生出来。受孕可说只是为母亲接受和生出那个已经形成的、居住在地方图腾中心之一的婴儿魂作准备”。② (列维—布留尔,1981:331)
这几种看法实际上是生殖崇拜与图腾崇拜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念被认为是形成感生神话的原因。
感生神话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有较丰富的遗存。苗族《枫木歌》、《白帝天王》,彝族《九兄弟》、《支格阿鲁》,壮族《姆六甲》,朝鲜族《朱蒙神话》,满族《佛古伦》,白族《大理龙母》、《白王细拿罗》、《九隆神话》,土家族《八兄弟》、《佘香香》,哈尼族《天、地、人的传说》、《母与女》,傣族《叭阿拉武》、《兰嘎西贺》、《象的女儿》,傈僳族《恒玛塔》,高山族《雅美二男神》、《女人感风生泰雅人始祖》、《那巴阿拉马射日》,水族《十二仙蛋》,柯尔克孜《四十个姑娘》,羌族《燃比娃取火》、《人的由来》,普米族《嘎达米》,塔吉克族《汉日天种》,独龙族《马葛棒》,珞巴族《虎兄人弟》、《麦冬海依》,拉祜族《独头娃娃》,蒙古族《阿阑豁阿五箭训子》,③ 《土族格赛尔》有两处贞洁受孕诞下英雄的故事。藏族史料《汉藏史集》中记载了茹拉杰、释迦牟尼的出生;藏族《格萨尔王传》描述了格萨尔的神奇出生。
这些感生神话共涉及22个民族,有38篇之多。纵观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大部分版图中,分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如果单从族别考察,我们很难将这二十多个民族的感生神话置于一个背景之下。但我们可以运用女性人类学的理论,解读这些感生神话背后的性别话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景堂]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下一条: ·[阎莉 张春玲]傣族自然农法思想探析
   相关链接
·[向柏松]自然生人神话演化传承研究·[于玉蓉]《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王雪]《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性命运与女性形象·[高蕾]探究《格萨尔文库》与《奥德赛》对英雄不在家之“家”的描述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