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张宝根]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作者:张宝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16207
 

 

内容提要:从文化学视角,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原理及相关理论,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和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其传承特点、趋势和存在不足,提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进行教育传承、摒弃与弘扬并举、立法与统筹规划相结合,走科学化道路等传承途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变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09)05-0044-05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生存的土壤必然会产生异化,这种异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文化传承带来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混杂,特别是当前西方体育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强大冲击,使得构成其文化背景的心理积淀、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精神状态、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总是程度不同地接受来自“文化背景”的力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体系必然会受到冲击;而寻其根源,从文化的视野去探讨其发展历程、趋势、传承现状和传承途径显得尤其重要。
 
1 文化变迁的理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运动的相对性观点认为,每种文化都处在一种恒常的变迁中,任何一个民族从它的诞生起,就在不断地变化,或发展或衰亡,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虽然稳定性是文化的一个典型而重要的特征,趋于稳定是各种文化的共性,但变化仍是不可阻挡的文化现象。“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另一个时代的文化有着显著性的差别。对这种变化的表述,理论界多用“文化变迁”一词。美国学者克莱德·M·伍兹提出,文化变迁是指“不论是一个民族内部发展的结果,还是两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接触所引起的,在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上发生的任何改变。”[1]实质上,文化变迁是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在旧有文化模式基础上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的变化。
1.1 文化变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发现:人类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几乎都是在对文化的定义和解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方面,对文化变迁的关照,是人类学研究的恒久课题,各个学派都有论述到文化变迁。
1.1.1 古典进化论关于文化变迁的基本观点
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泰勒、摩尔根等学者受达尔文等生物进化思想的影响,试图以单一图式为基础对各种文化的发展历程做出解释,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即文化变迁。尽管“人类心理的一致性”的前提假设虽有些真实因素,但并非所有文化都经历了相同的单线进化阶段,古典进化论过高地估计了独立发明的作用,忽视传播的功能。
1.1.2 文化传播论关于文化变迁的基本观点
文化传播论根植于广泛的文化借取或传播,注重文化的横向散布,否认进化论的单一发展图式,认为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类似,很少是因为共同进化的原因,而多是由某个地方一次产生并向各地传播造成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和相互借取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动力。
1.1.3 历史学派关于文化变迁的基本观点
历史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他的门生们所形成的学派。历史学派重视单个文化特质的传播变化过程并以此来构拟文化史,还注重传播过程的调适和变化。历史学派理论主要注重文化模式中一般的相同和差异而忽视不太明显的细节,但强调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详尽的民族志描述,研究者可以从中观察到文化变迁的过程。
1.1.4 功能学派关于文化变迁的基本观点
功能学派认为应该把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反对美国历史学派把文化看成是由一些互不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的堆积体。马林诺夫斯基主张文化变迁是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是人类文明的一项永久因素,变迁的动因一是独立的演化,一是传播。马氏认为文化具有功能,功能就是满足需要,把满足不断增加的需要作为文化变异的内部动力。布朗也强调文化的功能和整体性,它的功能是部分在社会整体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是满足生物需要。功能学派通过其功能的变化、消失和替代来实现文化变迁。[2]
1.2 文化变迁的原因
伍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变迁通常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发生”[3]。黄淑娉认为“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迁徙、与其它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当环境发生变化,人们以新的方式做出了反应,这种方式成为这一民族所具有的特质以后,可以认为文化发生了变迁。”[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虎崇拜研究
下一条: ·[项冰]德宏地区傣族佛教信仰的变化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