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常闻]由“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引起的思考
  作者:常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30 | 点击数:6908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已然近一年半了。可以说,作为校训,它提升了中央民大立校精神、办学宗旨和办学思想,丰富了中央民大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也完善了中央民大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使中央民大新形象公诸于社会,中央民大新内涵见证于校园,中央民大新理念融会于人心!

  从理论来源上看,“美美与共”一词出自学术界泰斗、中央民族大学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中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这里,费先生将“美”字运用得深入浅出、唯美至极。“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中的第一个美,都是作动词用,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认知和行为,而第二个美是名词,是各民族自身独有和不可替代的民族文明与民族品格。这与“美美与共”中的美是一个含义。所谓“美美与共”,“就是在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地球上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而“知行合一”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命题之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提出来的。“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可见,他所谓“知行合一”是指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依稀记得,新校训启用之初,曾有人认为“将这样一种所谓唯心主义的观点立为校训,是很不适合或者说是错误的”。诚然,放在特殊语境中单独看,“知行合一”这样一种观点,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唯心的成份。但是这里所讲的“知行合一”,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基础之上,提倡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知”以“行”为基础,在总结“行”的基础上产生和完善“知”,继而又以“知”来指导“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深化和发展认识,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那么,“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启示呢?

  坚持“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就必然以包容、尊重和借鉴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态度决定着包容、尊重和借鉴的方式和程度,也决定着是否实事求是、是否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自觉认知民族文明,维护民族团结,决定着自身人生轨迹的发展。而态度和价值观念上的端正与否又与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坚持“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就必然以兼容并蓄、交叉融合并崇尚创新的学术研究思想,激励着大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走出课堂,走向田野,明知笃行,观世界之变迁,尽社会之责任。只有做到兼容并蓄、交叉融合,所谓创新才会成为可能。有广而深的知识积累和高与远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做到明知笃行,才能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坚持“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就必然以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和蕴涵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他们知荣辱,讲诚信,言行一致,修身立德。平等、团结、互助和发展不仅是各民族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正确态度,也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应该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正确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德也是生产力。只有强化自身修养,知大荣,讲诚信,才能修身立德晓大辱,言行一致谋功成。

  《礼记·大学》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强化自身修养与促进实践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正是抓住了修养与实践这两个重要环节,其意境、底蕴不可谓不深远。

  一个人的人生奋斗有其精神特征写照,一所大学的立校精神和办学思想也应有其标识性特征。对学校整体而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所蕴涵的精神是中央民大始终坚持不渝的精神,是中央民大自立于中国高等教育之林、并赖以实现各项建设和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而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对大学生个人而言,采取何种价值取向和知行定位亦是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韩格平]《两汉全书》:编纂大型断代文献集成的尝试
下一条: ·[张闳]第一千零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关链接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强化民俗学研究问题意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 开题报告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顺利举行·“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中央民族大学调研组考察城步清溪特色村寨·[马岩 孙璐]亲近濒临衰落的满族文化
·“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海峡两岸专家共论民间文学发展
·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进校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即将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以基地为依托 培养少数民族民俗学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民间叙事与民间故事讲述人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中央民族大学即将举办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作为感受之学的民俗志——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讲座信息·[讲座预告]迪姆·罗仪德:Thinking Big in Folklore (北京大学10月13日下午)
·[讲座预告]迪姆·罗仪德:民俗、饮食方式与超自然力(中央民大10月14日下午)·[讲座研讨会]“少数民族哲学—宇宙观研究及其人类学意义”(中央民族大学11月22-23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