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
  作者:费孝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15058
 

  大体上可以说,我这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各个时期。这段历史里,先后出现了三种社会形态,就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信息社会。这里边包含着两个大的跳跃,就是从农业社会跳跃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跳跃到信息社会。我概括为三个阶段和两大变化,并把它比作“三级两跳”。第一个变化是我国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开始变为一个引进机器生产的工业化社会。一般人所说的现代化就是指这个时期,我的工作主要是了解我国如何进行工业革命。我为此做了力所能及的实地调查,从个案分析到类型比较,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文章。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到接近我一生的最后时期,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幸碰到了又一个时代的新变化,即信息时代的到来,这是我所说的第二个变化,即我国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时期。

  就我个人而言,具体地说,我是生在传统经济的社会里,这一生一直在经历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作为一个见证人,我很清楚地看到,当引进机器的工业化道路还没有完全完成时,已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信息时代。以电子产品作为媒介来传递和沟通信息,这是全世界都在开始的一个大变化。虽然我们一时还看不清楚这些变化的进程,但我们可以从周围的发展事实中确认,由于技术、信息等等变化太快,我国显然已碰到了许多现实问题。我们的第一跳还在进行当中,有的地方还没有完成,现在却又开始下一个更大的跳跃了。我国社会的这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在自己的一生里边都亲身碰到了,这使我很觉得庆幸。虽然因为变化太大、太快,我的力量又太有限,要求自己做的认识这世界的抱负不一定能做到和做好,但我还是想尽力去做。事实上,我所有的学术研究工作的成就和失误都是和中国社会变化“三级两跳”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社会的第一跳是以我国各地不同民族的农村生活为基础的。我生长在江苏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城镇里。她最早的历史实际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良渚文化。这个文化开始有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从考古学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时期已有村落生活。这就是我国第一跳的基础,也是我们乡土社会基本的性质。那个时候,从全国讲,文化形式已有很大的不同,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基础。多元文化逐步交流融合,成为多元一体。这里也就开始了我进行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我和前妻王同惠合写的《花蓝瑶社会组织》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广西花蓝瑶社会和以我们家乡为代表的汉族社会文化的区别,以及它是如何受到汉族的影响的情形。

  我第二阶段的研究题目,是从我国七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到近代以来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的我国农村的变化,以我的《江村经济》为代表。从三十年代早期的江村可以看到一个代表传统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组织的农村,如何面临着全新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的早期冲击。

  这是我们现代化开始的原初的形态。接下来,我又和我的学生一起写了《云南三村》,反映了内地农村不同于沿海农村的特点。这便是我们的现代化最早的过程。从地域上讲,是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的。我的《江村经济》讲的是沿海地区的农村,开始了工业化,《云南三村》描绘的却是一个形态比较原始的乡土社会受现代工商业影响,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通过在云南的研究,我看到了与江村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我第一个时期里第二阶段的工作,这个阶段到一九四九年告一段落。

  一九四九年,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中国逐步实现了对工业的国有化政策。在产权方面,对农村的土地和城市的企业进行了新的界定和安排。直到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进展,乡土社会的工业化问题被历史性地重新提出,并在最近二十年里得到全局性的实践,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因此获得了真正强大的加速度。我自己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也和我国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同步展开。我在这一段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行行重行行》一书中。

  在这个时期,因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我已经不可能在具体的地方长期进行观察和访问,主要工作就变为结合第二手材料和直接访问相结合进行类型式的比较研究。对于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中国基层社会的动态,特别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改变的。在这一阶段,我主要提出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两个主题,目的是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促进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我还以“全国一盘棋”为出发点,既注重沿海地区的发展研究,也关注内地和边区的发展,特别是边区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问题。我曾经提出一些多民族的经济协作区的计划和建议,如黄河上游多民族地区、西南六江流域民族地区、南岭走廊民族地区、内蒙古农牧结合区等等。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历史上开始,就在不同民族聚居的交错地带建立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久而久之,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区域。人们在这个区域中,你来我往,互惠互利,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一体共生的格局,我所提出的经济协作的发展路子,就是以历史文化区域为出发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人类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
下一条: ·[王宪洪]北京方志史料价值初探
   相关链接
·[刘百灵]洛阳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的文化思考·[方李莉]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赵德利/孙新峰]关中西府庙会的调查与文化思考
·[仲富兰]法定清明节假引发传统文化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