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
  作者:记者 于伟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3 | 点击数:10175
 

图案丰富的黎族骨簪

  海南民间绝艺 

  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骨料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制作工具的原料,骨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与石器、木器的作用不相上下。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在所有的骨雕中,骨簪最为精美,雕刻技术最为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最为丰富。

  北方狩猎民族的制骨工艺已经基本消失,海南岛的制骨工艺在全国来说更显弥足珍贵,成为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在黎族地区骨簪已难得一见,掌握骨簪制作技艺老艺人相继离世,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也成了一个孤独的存在。 

  黎族妇女盛装时喜欢佩带首饰。从头钗、耳环、项圈到手镯、脚环样式很多,多为银质,各地区略有不同。五指山、琼中、保亭的妇女喜欢佩带多重项圈和月牙形项圈;乐东和沿海地区的妇女喜欢佩带多个圆形耳环;最有特色的是白沙润黎妇女的人形骨簪。

  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作工艺,骨器的种类有:骨铲、骨刀、骨刮器、打纬度刀、骨梭、骨镖、骨梳、项饰等。骨簪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

  妇女挽髻于脑后,插入骨簪起固定作用,防止发髻散开,同时作为装饰品、美的象征。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今在黎族地区,骨簪已经难得一见,掌握骨簪制作技艺老艺人也都离开人世,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制作者,也成了一个孤独的存在。

  骨簪雕刻绝艺人

  眼前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有些消瘦,下巴尖尖,颧骨高高。8月17日,白沙的天空飘着细雨,我们跟随着王启敏,走进他的家,走进他的骨雕世界。

  王启敏家在白沙县城的一隅,房子有些老旧,走进有些昏暗的屋子,二楼的一间小屋子便是他的工作室。在屋子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动物的骨头,桌子上摆放着一些骨簪的成品和半成品,还有刻刀等。

  找个凳子,记者坐下,王启敏开始向我们介绍:骨簪是黎族文物中的精品,被定为一级民族文物。如今,当世人渐渐了解黎锦、龙被等珍贵黎族文物时,骨簪却仍披着神秘的面纱,世人知之甚少。

  王启敏在白沙县文化馆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文物普查工作,而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和骨簪结缘。

  1993年,王启敏随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白沙进行文物普查时,来自北京的专家宋兆麟看到骨簪技艺流失的现状时,很是担忧,就告诫王启敏,一定要向老艺人学习制作骨雕的技艺,将其传承下来。

  王启敏当时就答应了宋兆麟。宋兆麟回到北京后,就买一个一套刻刀,给他寄了过来。

  学习骨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骨簪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花纹图案不能预先画模,而是雕刻者根据自己对图案的构思和理解直接刻上去的,这也是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没人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贵的是,王启敏从小就喜欢画画和雕刻,在课余他喜欢用铅笔和钢笔在纸上绘画素描,在木版和竹片上用小尖刀雕刻简单的动植物和花草图案,这为他学习骨雕打下了基础。

  从1993年起,王启敏开始跟黎族老艺人符亚国学习骨雕,在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下,渐渐地学会和掌握骨器制作和骨雕技艺。

  就在王启敏学会这门技艺并开始着迷时,符亚国也离开了人世。

  王启敏成了白沙乃至全省唯一掌握骨簪雕刻的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8-23 20:57

上一条: ·第十三代《江格尔》传唱人——加·朱乃
下一条: ·谭振山:我希望出本故事全集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