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及六子铜像在云南峨山揭幕
  作者:安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6 | 点击数:13702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铜像

  冬日,彩云之南,古朴峨山,彝歌涤荡,激情流淌。

  11月26日,唢呐吹开晨雾,长号呼出太阳。月琴拨响了古彝乐,花鼓敲醒了彝人谷。乡村的、单位的,本县的、邻县的,扶老的、携幼的,盛装的、便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万人倾巢,齐聚一堂。于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热烈奔放。

  “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揭开了坐落在峨山“祖先文化园”的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的神秘面纱。

  来自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领导、彝学专家学者、彝族群众与峨山县的万余彝族同胞一起祭祀祖先阿普笃慕。

  祭祖大典分为彝族祖先铜像开光揭幕、开光仪式和祭祖大典仪式。

  揭幕仪式上,原云南省人大主任李桂英,原云南省委副书记、《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云南省民族文化基金会会长王天玺,原云南省人大副主任卢邦正,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孙自强,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禄文斌,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等为阿普笃慕铜像揭幕。

  凉山州彝学会会长巴莫尔哈、云南省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昭通市、广西隆林县等地的彝学会会长、专家学者分别为阿普笃慕六子铜像揭幕。

  彝族毕摩诵经为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开光,并举行“敬告天地”、“毕摩上香”、“敬贡三牲”、“撒五谷”、“献花篮”等传统祭祖仪式。

  阿普笃慕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并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先祖。

  彝族南部方言区称“阿普笃慕”,彝族北部方言区称“阿普局慕”、“阿普都木”或“阿普几慕”。“笃慕”、“都木”、“几慕”、“局慕”都是同一个人,只是各方言区的方言音有所差异而已。“阿普”,一般指对爷爷的称呼,这里既有“爷爷”的意思,也有“先祖”之意。“阿普笃慕”,即“先祖笃慕”。

  据彝文古籍《指路经》所载,阿普笃慕及其部族最早繁衍生息活动在以滇池为中心的周围地域。《西南彝志》、《洪水泛滥》、《祭祖经》等彝文古籍对阿普笃慕历经洪水泛滥都有记述。据彝族南部方言区彝族古籍记载,彝族父系社会从细德依始,历三十六世至阿普笃慕,遭遇滔天洪水,因阿普笃慕善良诚实而幸免于难,成为彝族的再生始祖。

  洪水后,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后来,阿普笃慕的这六个儿子发展成古代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沿居住地逐步向滇、川、黔、桂、渝五省市区分迁,开辟各自新的领地,史称“六祖分支”。阿普笃慕和他的六个儿子被尊奉为各地彝族的祖先。

  据载,武、乍二部从原居住地分迁出来后,主要向云南各地迁徙,成为今天居住在云南各地彝族的祖先。

  滇中地区的彝族主体为武部即慕雅切之后裔,主要居住在谷窝(今昆明)、龙朵嘿(即滇池)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慕雅切后裔实阿武德第十世孙皮武古,娶妻耿叩娄益,生下八个儿子,分住四方,征服周围各部落并建立了滇国。滇国强盛时期,其辖地东至云南沾益、陆良、华宁、蒙自,西到今保山县,北至今云南剑川、姚安、禄劝,南抵红河北岸,即汉武帝时设置的益州郡范围内的各彝族部落。

  糯部从慕雅热传七代至额阿糯时,从原居住地迁至今昭通与曲靖接壤地带,后辗转渡过金沙江进入今四川凉山州境内,成为凉山彝族“曲涅部”。

  恒部,也就是慕雅卧部,分为两支,一支迁徙并定居于今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一支经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迁至四川南部的永宁(今叙永)、古蔺一带,发展成为“扯勒部”;一支从云南昭通渡过金沙江后沿美姑河北上到达凉山腹地,发展成为“古侯部”。

  布、默二部向东北、东南发展到今贵州普安、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成为今居住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彝族的祖先。

  提起阿普笃慕及其六子,广大彝区的人们就自然想起“六祖分支”事件。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不少嘉宾问:“彝族的‘六祖分支’事件是发生在昭通的,怎么不建在昭通而建在峨山?”记者就此疑问采访了相关人士,据介绍:彝族“六祖分支”事件是发生在昭通,所以昭通那边也在筹建一个“彝族‘六祖分支’文化广场”,峨山建的是彝族“祖先文化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凉山新闻网 2009-12-20 9:3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浙师大研究生暑期调查寺平古村落
下一条: ·民间艺术传承教育走进大学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楚天佑]中国民俗舞蹈中的男根崇拜及其寓意解析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杜小钰]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舞龙仪式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