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面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第九次“国学研究论坛”
  作者:谢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4 | 点击数:5834
 


  7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次“国学研究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聚焦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朝戈金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问题。

  张庆善: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产物,与人的生活、习俗、信仰紧密相连。它不是凝固的、精致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其表现和传承都是一个活态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除建立国家名录体系、传承人认定保护机制等外,又采取了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举措。

  文化生态学的理念,来自于生态学。比如长江里有一种珍贵的白鳍豚,怎么去保护好?有两种个办法:一种是把白鳍豚放到水族馆里;二是继续让白鳍豚生存在长江里。前一种称之为“博物馆式的保护”,这是死路一条,没有前途。后一种才是生态保护。但要把白鳍豚放到长江里保护,你就得整体性考虑目前长江的水质情况,及其保证白鳍豚生存的生物链的情况,如果有问题,就必须改善。这个理念也完全符合文化生态保护,不过,文化生态保护比生物生态保护还要复杂得多。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八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还处在“实验阶段”,要注意两个词:“因地制宜”和“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好理解,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退耕还林”则主要指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的因素,多年来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有些是需要“修复”的。

  刘魁立:对词语的解析

  大多数哲学家都是这样说,人是自己的创造者。文化,不仅是人的特性,同时也是区分各个社群的基本要素。当然这些说法可能都对,如果仔细想想,可能这些话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为恰当。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我们常觉得它别扭,很多人提出质疑。对于它的定名,很多人不同意。从英语、法语、日语等用词上来看,我们需要论证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要有依据来说明这个定名,是科学的、准确的,对我们来说是实用的。

  任何一个名词,在它使用的过程当中,总不免带有过去在它形成初期时的胎记。有的人提出用“无形文化遗产”,说到“无形”时,又讲它的形态,于是变成了一种矛盾。有的人提出用“精神文化”一词来替代,但是舞蹈、仪式、技艺等不全是精神文化内容,与精神文化多少有所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选用“非物质文化”一词是恰当的。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对国家假日的研究和对节庆活动的保护,有多方面的努力其中还有我们民俗学会的努力,使得节庆活动有了正当的国家法定假日的地位);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朝戈金:口头传统的跨学科研究

  在没有文字可资使用的环境下,如文字发明以前的远古时期,或今天仍然处于“无文字社会”的地方,信息大多是口头传承的(也有非洲的“鼓语”这样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我们统称之为“口头传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个大类中,“口头传统”列在第一项,其重要性已毋庸讳言。

  在口头传统中,民间文学诸文类——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尤其是史诗和其他大型韵文类叙事,乃是最重要的样式。晚近以来,西方发展起关于口头诗学的讨论。口头诗学在西方已有长足的发展,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也是一种方法论系统,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口头传统”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口头诗歌与其他民间口头文类或口头表演样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口头传统”在人类信息传递技术中,乃是历史最为悠久、内部规则最为复杂的手段。以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还没有充分揭示其运作的核心法则和所有的奥妙。例如,作为思维的语词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语词与人类记忆和表达方式的关联,“语词的力量”的理解问题,语词的习得与灵感的关联,语词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等,再比如,句法与诗法的问题,修辞和象征问题,结构和程式问题,演述和创编问题等等。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0年08月02日 09时17分

上一条: ·中日联合田野调查保护“非遗”
下一条: ·中国民俗网推出电子杂志《七夕专刊》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