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农冠品 覃承勤]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展望
  作者:农冠品 覃承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25 | 点击数:9687
 

 

现在壮族山歌濒临衰微边缘,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民群众对舶来文化的选择是有一个过程的,20多年前卡拉OK十分红火,而现在冷清多了!但在山歌举行的民间礼仪歌堂上,围观者彻夜不眠。
集居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域的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州以及广东的连山,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部族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语称之为“歌埠”、“隆垌”,俗称之为“歌圩”。
 “歌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值时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或田垌里,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以歌圩文化构筑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壮族“嗜歌如命”
 
这种歌唱文化的风俗,代代传承,成为壮族一种特色文化,其典型就是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她是歌圩的“儿女”,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形象代表;以当代观点来说,她亦是一种品牌。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壮族歌圩定为“三月三歌节”。每年的歌节活动,由政府主持,从农村转向都市举行,将之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即以山歌搭台,由经贸唱戏。后来再发展变成了影响广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山歌(歌节)文化推向世界。
壮族山歌特色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一是壮族独特的审美志趣。壮族人爱唱山歌,爱听山歌,爱传山歌,把山歌当做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唐宋以来的典籍中关于壮族“嗜歌如命”的记载屡见不鲜。二是壮语音韵发达。壮语共有八个声调,比汉语的四声多了一倍。山歌是讲究平仄押韵的,由于壮语音韵发达,壮族山歌的韵律就很丰富。例如有一种“勒脚歌”不但句末字押韵,句中也有韵点,像马走路后脚踩着前脚的脚印一样,因而称“马蹄韵”,这是最独特的山歌品种。三是长期交流,取长补短。广西四周与广东、湖南、贵川、云南、越南等省及国家交界接壤,边境和边界的歌圩相当活跃。经过交融,使广西壮族山歌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包容与吸收周边地区的韵味,形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广大农村男女青年转到城市打工,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及各种文化交流的冲击,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随着广大农村传入新的文化元素,壮族的山歌文化面临断流的危势。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有志保护壮族传统文化的工作者,以各种手段对壮族的山歌文化进行积极保护与抢救。从20世纪80年以来,前后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壮族史诗《布洛陀》、风俗历史长歌《嘹歌》、田阳地区长篇情歌《欢岸》以及《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还有各种山歌专集等等。壮族民间长期流传的经典史诗、山歌和传统山歌作品被纳入文化宝库,作为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近期,列入“壮学丛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族民歌100首》,可谓百里挑一,做到音、谱、图、文、像五类元素兼容,是立体性的壮族山歌文化图书,是保护与抢救壮族山歌文化的一项可喜成果。全书分为2篇:上篇收入单声部民歌77首,下篇收入多声部民歌23首,它的出版展现了壮族原生态山歌的魅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建立]“茶事”概说
下一条: ·[罗秀兴]玉林风俗歌谣:一条永不停息的历史长河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