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晖]评《列王纪研究》
  作者:张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9125
 

《列王纪研究》,张鸿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十八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经济上、军事上称霸世界,在文化上也盛行着“欧洲中心论”,比如在谈及世界级大诗人时,欧洲占了四位,即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然而当《列王纪》传到欧洲后,由于这是一部史诗,欧洲人自然会与荷马的《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进行比较,发现无论在诗歌的长度、所记述历史的跨度、其情节的复杂程度,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对本民族文化乃至周围国家和民族的深远影响等等方面,前者都不亚于后者,甚至在有些方面(如史诗的长度等),荷马史诗则无法与之相比。因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流行着“世界五大诗人”的说法,即除上述四大诗人外,还添加了欧洲外的一位诗人——菲尔多西。

  我国开始认识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是在1927年。是年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曾对菲尔多西的《列王纪》给予了崇高评价。此后,又有一些人对《列王纪》作过介绍,甚至翻译过片段,但是直到2001年才使我们得以看到《列王纪全集》,翻译者是张鸿年和宋丕芳,为“波斯经典文库”(共18卷)中的一种。这部史诗共6卷,有6万“别特”(12万行)。2002年江泽民主席访问伊朗时,“波斯经典文库”曾作为国礼赠送伊朗总统哈塔米。2003年中国和伊朗都曾对出版物进行了评奖,该“文库”均获得最高奖项。《列王纪》记述的年代跨越了5000多年,从远古直到阿拉伯人入侵伊朗为止,主要介绍了四个王朝:俾什达迪王朝(10个国王)、凯扬王朝(9个国王)、阿什康尼王朝、萨珊王朝(31个国王)。前两个王朝为神话传说;第三个王朝与史实不符,第四个王朝比较接近史实,多是一些历史故事。这部史诗被认为是“波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在伊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周围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也带来很大影响,有些诗人还以其中的故事作为素材创作出新的诗篇。菲尔多西则被誉为伊朗四大文学支柱之一,

  对于这样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诗,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张鸿年的《列王纪研究》(后面简称《研究》)便是一部全面研究《列王纪》的专著。

  《研究》共分16章,书后附有4个附录,共约20万字。现对该书的主要特点及内容作个评论。

  创作《列王纪》的基础和背景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带其必然性,《列王纪》也是如此。远古时期在中亚地区生活着自称“雅利安”的古波印部落群,以畜牧业为主,擅长骑射,大约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于公元前2000年——100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后来定居在三个地区:印度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定居于伊朗高原的一支曾建立波斯帝国,创造了古波斯文明。这种文明集中体现在琐罗亚兹德教经书《阿维斯塔》和一些神话传说中。“阿维斯塔”的词意便是知识总汇,或箴言总汇,可见其中内容之丰富。古代在西亚北非地区发生过多次国家之间、部族之间、宗教之间的战争,每次大的战争都对被占领地的文化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对于古波斯文化带来毁灭性破坏的外族入侵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的入侵,焚毁了被抄写在12000张牛皮上的《阿维斯塔》经书。但人们仍将记忆在头脑中的1/3内容重做复原。第二次是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占领伊朗首都泰西封,力图对《阿维斯塔》经书再次给予毁灭。但是文化不同于政治和经济,是一种深深地烙印在民族心中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便又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接受了伊斯兰教的波斯民族便是证明。《列王纪》正是具有表现出民族文化复兴的特点。《研究》的第一至第七章,详细地论述了《列王纪》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包括:对伊朗地理环境、古代文明的渊源、古代宗教——琐罗亚兹德的介绍,以及因阿拉伯人的入侵而发生的巨变、对诗人菲尔多西、史诗素材料及史诗内容的介绍。作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论述,说明伊朗民族虽然被异族所占领,但仍然复苏了深藏在民族内心的文化,这使得《列王纪》成为一部气贯长虹,包罗万象的民族之魂,正像伊朗前总统哈塔米所说的:“……展现了历史进程中岿然不动的伟大的伊朗民族精神。”

  《列王纪》的核心——“三善”《研究》的主要部分是论述该史诗的内容。作者在论述中抓住了该史诗的核心——“三善”,即善思、善言、善行,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核心进行了详细论述。

  应当说作者对于史诗的核心抓得是准确的。

  伊朗在伊斯兰进入伊朗之前,人民的信仰是琐罗亚兹德教。该教的基本思想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和恶魔阿赫里曼的对立和斗争,以引导人们行善却恶。《列王纪》虽然产生于阿拉伯入侵,并且伊朗人开始接受伊斯兰教以后,但是一个先进民族的文化不可能随着外族的入侵而被消灭,它必定在适当的时机以另外的形式再次复兴,而且人们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着固有的思想——既在心灵深处仍以原宗教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反映到十至十二世纪的伊朗文化开始的复苏便证明上述的判断。当时出现了一批诗人,如鲁达基、塔吉基等,但最突出的便是菲尔多西。他在自己的诗史中既复兴了古代伊朗的文化,而且也贯穿了以“善”作为核心的琐罗亚兹德教的思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009-12-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大先]当历史变成神话
下一条: ·[陈明]东方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东方民间文学概论》评介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丹珍草]《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一带一路”与口头史诗的流布和传播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李粉华]亚瑟·哈图与《玛纳斯》史诗的英译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玛纳斯》的当代传承与史诗演述传统的发展走向·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民族史诗迈入影像时代的新尝试
·博科娃:在世界诗歌日的致辞·2016年《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招标通知
·[诺布旺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呈现“史诗中国”·诺布旺丹:《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