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田磊]马街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
  作者:田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15 | 点击数:10250
 


  农历正月十三,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

  整个县城的交通警察,中国移动的通讯车,医院的护士,大学生宣传队,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还有10多万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将淮河平原上几百亩苍绿的麦田变成了一个沸反盈天的舞台。

  舞台的主角,是1000多名说唱艺人,他们可能是城市角落里那些拉着三弦,唱着你听不懂的小曲乞讨的盲艺人,也可能是凋敝的村庄里在自家房顶吹拉弹唱的老农,他们还是濒临关门的县剧团里无事可做的老演员,平日里,他们散落四方,孤独地演奏着渐渐消逝着的曲艺剧种。

  只有正月十三的马街麦田让他们不再孤独,这片麦田是他们的舞台,是这些最草根的曲艺艺人的圣地,700年来,从未中断。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沉浸在说唱艺术中,忘情地演绎,忘却了生活中那些苦难。但在那10万观众眼里,那些唱词,那声三弦,分明把生命中的苦难、寂寥和哀怨演绎得如泣如诉。

  2007年农历正月十三,记者卷入了那10万观众的洪流。

  拥挤的村庄

  艺人们的节日是从正月十二晚上开始的。

  下午3点起,毛驴车、架子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开始涌入马街。说书艺人们都会选择晚上在村里住下,以便第二天大戏开场时,能在村头的麦田上占个好位置。

  到马街之前,县文化局的官员、出租车司机都介绍说,马街村民风淳朴,几百年来,那些四处流浪的卖艺者,只要到了马街,不管去谁家,村民们都会免费招待,管吃管住,这也是书会能维持这么久的一个原因。

  但是现在,这个传统已经变得脆弱起来,全村只有两家人收留这些艺人。张满堂是马街书会研究会会长,他在自家自留地里建了几间瓦房,锯了些木板,免费给艺人们住。陈全党家则相当于小旅馆,住宿是免费的,可是,吃饭得花钱,肉丝面3元,素面2.5元。

  “今年来的人太多,被子都不够用了。”陈全党的老婆整晚上都在焦急地到处找被子,来她家住的,盲艺人特别多,她的招待工作额外复杂。有床的房间已经被外地来的摄影师们提前预订了,他们要跟踪拍摄艺人们的一切细节,尤其是那些盲艺人,他们穿衣、吃饭、上厕所、洗脸、拉弦子、唱戏,一举一动都充满了摄影师们想猎取的画面。

  扶鼓携琴的艺人、成群结队的摄影师、还有村民们十里八乡的亲戚挤满了通往马街的小道,到晚上6点多,小小的马街开始变得拥挤不堪。

  孙玉莲一家赶到的时候,两家接待艺人的村民家里连铺板也挤满了。陈全党老婆着急了半天,只能找来一些软软的稻草铺在地上给他们睡,这已经让孙玉莲很开心,一坐下来,便跟我们打开了话匣子。打听他们3人的关系时,她的回答让我们吃了一惊。

  “这是原来的丈夫李士彦,可是他只会唱,不会拉。”她把眼窝深陷的老李一把拉在身边,不停地为他掸着上衣上的泥巴,那是一件老式的绿色棉军装,“别人送的,穿了10几年了。”李士彦则蹲在菜地里大口大口地抽着烟。

  “现在,我们3个一起过,他的三弦拉得好。”她又把背着弦子的朱长海拉了过来。“他们俩眼睛都坏了,我就负责领路。”平日里,这个驻马店西平县的女人就这样带着两个老伴在平顶山、驻马店市区的公园里、马路边卖艺乞讨,“他们俩一个教我唱,一个教我拉。”每年正月十三,她都带着两个老伴来马街,“让他们也乐和乐和,平时听的都是汽车声,这里有这么多拉弦子的,老朱一听,就什么事都忘了。”

  “懂行的都说,我们老朱的三弦在书会上可以坐上第一把交椅。”孙玉莲自豪地说。朱长海只是一声不吭,拉来一条板凳,摸索着坐在中间,自顾自地拉起了弦子,清冷的声音一下子盖过了满院的嘈杂,瞬间的安静中,显得弦子声是那么激烈,摄影师们围过来,闪光灯“啪啪啪”地响起来。老朱把头抬得更高了,下巴跟脖子几乎成90度,仰面朝天的姿态,那一刹那,你无法想象,这个沉浸在音乐中的盲人,内心有多么的骄傲。

  朱长海的弦子像是一声号角,艺人们纷纷扒拉了一碗面条,从背包里抽出家伙,唱的还是那些几十年的老段子,听者还是那些每年见一次的师兄师妹。没有人安排,一段接着一段,三弦、坠子弦轮番上阵,老朱从来没有见过那些同行,可是凭借弦子声,他清楚地知道,今年谁来了,谁没有来。

  和着满屋子的烟草味,弦子声刺透昏黄的灯光,在窗外的蒙蒙细雨中荡漾。在这个稻草铺就的舞台上,艺人们是在切磋技艺,是在为明天的演出热身,那原本哀怨的弦子声中,分明能听出他们一年一度又相逢的快乐,这是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而马街的村民们早已习惯了每年正月十二的晚上,伴着萦绕在村庄上空那悠长悠长的弦子声入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风窗 2007年第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歌滋养的生命:记弥渡彝族民间歌手李彩章
下一条: ·情系赫哲:访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老人
   相关链接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教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到中小学兼职美育教师·[尹忠华 高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盛会
·《中国节日志·马街书会》出版·[胡玉福]神圣的责任与自我的追求
·[钱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艺人·《格萨尔》艺人成果展在京举行
·[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河南马街书会:盛况依旧,“艺”味黯然
·始于元代盛于明清 厚重传奇的马街书会·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
·和盲艺人一起挽留绝唱·上海举办灶画艺术展 民间艺人忧心断代失传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民间艺人推非遗进课堂
·西藏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逝世·首届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约隆”演唱会在新疆师大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