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演出简介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6028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将于2010年2月27至3月30日在京举行。

  此次调演共分九个专场,汇聚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市)的少数民族同胞,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类和传统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为主,原汁原味地呈现少数民族独特风情与文化风貌,充分展示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

  多彩民族──综合专场一

  此场演出,为元宵节非物质文化调演活动的首场演出,汇集了朝鲜族、鄂伦春族、蒙古族、满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域选择上突出北方为主,兼柔中原文化的特点,集中展示了我国北方各民族非富多彩的文化风貌和独特的地域色彩。演出中观众可以欣赏到满族二贵摔跤、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四胡音乐、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羌族民间歌舞组合等精彩节目。

  

  

象帽舞(本网资料图)  

 

  其中,“朝鲜族农乐舞”是历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的保留节目。它是一种朝鲜族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它集手鼓舞、长鼓舞、圆鼓舞、长袖舞、打击乐和象帽舞为一体。“朝鲜族农乐舞”包含很多内容,“象帽舞”是其中表演难度和艺术价值最高的表演形式。象帽,视其彩带的长短,又可分为短象帽、中象帽和长象帽;中象帽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最为常用的象帽。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次演出的主要表演者金明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舞出的33米象帽彩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彩带。

  

  

二贵摔跤(辽宁省科学普及网)

  

  此外,由河北省文化厅选送的《勇士摔跤舞》也很值得期待。“满族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体育游艺,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表演者在表演时,将木制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手足并用,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人摔跤的场面,表演强悍有力,动作诙谐幽默,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首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

  本场演出将于2010年2月27日、28日19:30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和观众见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卫臣]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下一条: ·中国逐步建立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