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专家议春节新年俗:变化中传承春节文化精髓
  作者:李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3 | 点击数:5534
 


  随着元宵节的临近,农历虎年春节也接近尾声。庚寅新春,人们更明显地感到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春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旧的年俗式微甚至消失,新的年俗正在产生并继续发展:短信拜年已经非常普遍,网上拜年开始流行,通过网络聊天、网络视频、微博,与远方的亲友互致问候;给亲朋好友送旅游卡、健身卡;健身、K歌、进美术馆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

  过春节的方式之所以不断发生着改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春节是在农耕文明中产生的,而我们正在进入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对春节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农耕文明靠的是自然,所以很重视自然,春节的祈福、辟邪、祭祖等习俗正是出现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而工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没有那么强,所以上述的一些习俗必然受到冲击,会发生新的变化。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近百年来,虽然我们仍然在过年,但是对于年和节等传统文化活动的漠视,影响了它们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地延续和发展,影响了人们对民俗的记忆。很多人都不清楚春节的来源、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情感上疏远了。另外,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生活节奏、生活需求在发生着变化,平时生活和春节生活之间的关联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都促使我们过春节的方式发生新改变。

  但专家学者们认为,春节作为一个特别的时间段,不管在农耕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社会进行自我调剂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它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等都包含其中。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过春节都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改变的只是过节的方式,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要通过各种途径传承春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中国民协顾问赵书认为,春节主要有四个基石:伦理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道德约束。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春节的这四个基石是不能动摇的。现在需要用新的科技手段把传统文化包括春节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展现出来,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只有在认识和理解春节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春节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刘魁立说,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能完全按以前的习俗过春节了。文化有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会随时代逐渐发展并与之相适应。现在关键是我们要重视春节文化,保护春节文化,不能将其随意舍弃,应该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维护它的成长。萧放说,春节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传承春节文化时,不仅要把一些物品如爆竹、春联、年画等很好地传承下去,更要把春节中精神内涵的东西,比如人与祖先的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传承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新的元素的加入肯定会使春节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丰富,会使春节更有活力更有现代感。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一些新的交流方式的产生会使我们的春节更加温情。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春节始终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珍视春节文化,用心关注春节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一直很关注传统节日,对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了考察研究。他把对春节文化的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他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他说,节日文化是约定俗成的,每个人都是其传承者。春节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2-23 14:1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后春节”的反思
下一条: ·民调:62.9%的人发现加入现代元素也有年味儿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