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破解传承瓶颈 山东“非遗”进校园
  作者:杜洁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2 | 点击数:7084
 


  “我请您吃: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 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12月23日上午10点,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小学二年级的马泰然照例领着全校各年级同学在学校操场上共同唱诵这段传统相声中的《报菜名》。位于济南市馆驿街西头的馆驿街小学是一所极其“袖珍”的学校,每天的课间操学校都会安排学生们做一段口部操,这是学习曲艺的基本功之一。

  这种将民俗文化纳入小学课程的“非遗”传承方式在山东的多个小学广泛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介绍,目前山东省共有417所中小学将“非遗”纳入教学内容,并作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传承危机是诱因

  “年轻人不愿意学,绝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寿宴说。2007年,王寿宴带着下发给省级传承人的一次性补贴,驱车赶到了海阳大秧歌传承人王发的家,没想到王发已经去世。“这笔钱直接成了传承人的抚恤金。”屡次遭遇如此无奈的场景使保护机构越发觉得“非遗”传承的步子应该加快,传承人技艺“无人可传”的尴尬局面应该尽早缓解。

  山东琴书曲艺团的杨珀是最先走进校园寻找“戏苗子”的传承人之一。2003年,济南市馆驿街小学校长李延民主动联系她进学校辅导学生学习琴书,她欣然应允。连续7年,每周一节课,杨珀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山东琴书的一丝希望。她说:“山东琴书这门曲艺找个徒弟很难,不仅需要唱腔好、乐器好,还要有俊丽的相貌,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自从教孩子们后,我对这门艺术的传承有了信心。”

  2008年,包括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馆驿街小学在内的9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这些基地的小学课程改革中,增设了校本课程,抓住这一机会,在济南市的几所小学引进了“非遗”。“利用校本课程做‘非遗’教育再适合不过了,老师找到了生动的教材,学生们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非遗’也有了传承土壤。”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这样认为。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学

  山东省“非遗”进校园的做法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还采取了举办展览展演、专题晚会等方式,将一些地方特色浓郁、学生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校园,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自2006年以来,山东省各大中小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近2000次。

  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是“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做得最深入的一个。步入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南上山街小学的教学楼,民俗文化的氛围就会扑面而来。记者在教学楼每一层的走道里都能看到各班级的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不同种类的民间手工艺作品,荷包、风筝、布老虎、葫芦绘画作品……都一一张贴、悬挂在图案精美的文化墙上。从2003年开始,该校每两年举办一次民俗文化节,让孩子们感受民俗文化。每周五下午学校都有学生必修的“非遗”课程。根据年级的高低,学校提供了23种民间工艺门类供选择。折纸、脸谱、刺绣、泥塑、折扇……全校28个班几乎都有各自的民间手工艺门类。记者看到,南上山街小学的每一个班级的门上并不标明“某年级某班”,而是冠以民间手工艺的名字。如“折扇居”“布艺坊”“花剪子”“脸谱秀”等。如果班级内有学生想选择其他门类,还可以自愿参加学校的民俗社团。

  “非遗”保护的“儿童观念”

  多年从事民俗学研究的71岁的中央民族大学陶立璠教授,曾经为收集第一手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做田野调查,各地“非遗”保护的方法大同小异,而山东进校园的方式让他耳目一新。他说:“‘非遗’传承不是某项技艺的传承,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的传承。如果民俗文化的环境消失了,技艺的传承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山东的进校园恰恰为重建民俗文化环境搭建了一个实践平台。‘非遗’的传承环节离不开儿童,只有儿童参与进来,传承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呼吁‘非遗’保护树立‘儿童观念’。”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12-27 07:32

上一条: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下一条: ·教师建言《玛纳斯》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