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志春]冬至年节的集体记忆
  作者:张志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1 | 点击数:9235
 


  [内容提要] 冬至这一节令,在历代活态生存的民俗生活中,不只有着与年节相似相同的名分,有着历代传承的与年节相同相似的庆贺仪式。这一文化现象源于冬至曾为年节的集体记忆。在周代,在从神话向历史迈进的黄帝时代,冬至有着一岁之首的尊贵与辉煌。

  [关键词] 冬至;年节;集体记忆  



  冬至,在我们的目光中,在传统节庆的谱系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节日。仿佛长长队列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倘若要细细追究名实的话,冬至这节日确乎有着一些特殊的色彩和意味。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似乎一直与年节,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那么一点联系。这就值得我们追究了。

  在笔者的记忆中,冬至是漫漫冬季中白天变长的开始,而且是以年节为白日长到正常为至。这是幼年时从母亲教的童谣中获得的这一时令智慧,且在这个层面上把冬至和年节拉在了一起。那歌谣是这样的:

  过冬至,长枣刺;

  过五豆,长斧头;

  过腊八,长杈把;

  过一年,长一椽。

  我们知道,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七十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天长起来,黑夜一天天短下去;寒冷渐渐式微,阳气渐渐升起。童年时常听母亲吟诵的这首冬至歌谣,余音悠长而悠长,似乎现在不时响在耳边。年节似乎招手示意一般与冬至遥遥相望,仿佛久别的亲人从远处走来,在盼望中走近。而白日的长度则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不断地增高长大,让人欣喜。冬至则是这一切的开端,让人惊喜的幼小与开端。而这一切,都没能使冬至的名分跨越一般节令的阈限。文史资料中,这方面的描述更为清晰透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

  诗人杜甫在《冬至》诗中说得好:“冬至阳生春又来。”

  但是冬至有时的名分让我们存疑。这是冬至应有的名分吗?其它节日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牵连和美誉?

  其一是如年、如元旦。清人徐士宏《吴中竹枝词》就记录了“冬至大如年”这一句响彻古今的俗语,是说冬至这一节日盛大如同年节。《深泽县志》也记载着:“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等等,这是明确将冬至名分叠加于年节的历史告白。四时八节中,屈指细数,谁敢与年相提并论呢?而能够与年比肩而立的节日,应是底气怎样充足的一个节日呢?

  如果说上述资料都是概括性的宏大叙事,那么这里选取更为亲切体验的个人叙事似更能说明问题。白居易《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初读或许以为仅写透冬至日深切的佳节思亲之情,但若结合陆游《辛酉冬至》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来读,把冬至看作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节日来看,更深层的意味不言而喻。

  其二是亚岁。在资料的阅读中,笔者发现古人提起冬至来头甚大。或称“亚岁”,即仅次年节的亚岁。如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冬至献袜颂表》所颂祝的:“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再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曹植说冬至为国家节日,可见其神圣庄严;胡朴安说其俗名,可见其在民众中传播早已约定俗成,成为不思量自难忘的集体记忆。这里似说冬至在一年的种种节庆是仅次于年节,或许多少仍带着年节的风采与威仪吧。

  其三是冬至前夜称为除夕,除夜。如《江南志书》记嘉定县风俗:“冬至,邑人最重,前一日名‘节夜’,亦谓之‘除夜’……”;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予读《太平广记》三百四十卷有《卢顼传》云:‘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 亦谓之除夜;” 袁枚这位清代生龙活虎的浪漫诗人,白纸黑字认真地考证一番后,在《随园随笔·天时地志》中郑重其事地下了断语:“《天平广记·卢顼传》‘是日冬至除夜,卢家备粢盛之具’是冬至夜亦名除夕”;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吴中岁时杂记》记载江苏冬至风俗时说:“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云云。

  还可以举出一些文献例证。但这些也足以说明了冬至的名分并非是一个自足格局,它确乎极具张力,似乎在搅混或颠覆着什么,有着让人想象与联想的幅射与衍化。而且如同射线一样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让我们明确,冬至是要与年节携手结伴同车向前。也让我们困惑,冬至何以攀附年节,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它们有内在的联系吗?千万年的历史日月轮替春秋推衍,悠悠往事欲说当年好困惑,谁能厘清远古记忆中的冬至节庆流变史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
下一条: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冬至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
·[吴晋芳]集体记忆视角下的中庄秧歌传承发展探究·[范译馨]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涂俊]民间美术在传统年节中的作用及文化产业发展
·[沈月华]端午龙舟文化新探·[徐晓青 刘德增]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文化为民春满园·[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