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广州日报专题:粤人过中秋
  作者:曹菁 曾焕阳 潘彧 于梦江 邓柱峰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6 | 点击数:8668
 


粤人过中秋(上):
舞龙拜月 同贺中秋

连州舞香火龙 曹菁 摄

  “送中秋”必备的三种灯笼  石忠情 摄

 

  中秋佳节、人月两圆,绝大部分市民都会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今晚,除了一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之外,我们还可以搞些什么活动呢?本报记者特别从省内各地搜集回来不同的中秋习俗,当中不少颇具地域文化色彩,而且特色鲜明。比如说,清远连州就有中秋舞香火龙习俗,河源畲族同胞就喜欢祭拜月亮,潮汕地区和五邑地区的群众则喜欢烧塔……真是各处乡村各村风俗。

  今明两日,本报特推出两期“粤人过中秋”系列报道,详细介绍这些好玩、得意的中秋习俗,供读者参考模仿,也许会让你这个中秋过得更不寻常!

  连州舞香火龙

  记者从连州市星子镇、大路边镇一带了解到,当地历来都有中秋节舞香火龙的习俗,据说舞了火龙后村子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据传这民间习俗始于乾隆,传自苏州,后传到粤北连州,其古朴的风格、壮观的场面令乡间的佳节更添魅力。

  原来,“香火龙”的龙头和龙身都是用稻草编成,能长能短,可大可小,随后在龙头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谓之“装龙”,也有在龙头安上两支手电筒作“龙眼”的。

  舞香火龙者九至二十人不等,皆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此外还有鼓、锣、钹组成的“响器”配合舞龙。只见,舞龙的小伙子们尽情挥舞动火龙。与此同时,村民们点燃鞭炮扔向火龙,小伙子们则舞动着龙头龙身,向抛来的鞭炮左推右挡。舞龙的小伙子们并不怕鞭炮烧,烧得泡越多则以后可以好运连连。

  由于舞香火龙的习俗十分好玩,大家往往都不舍得一晚就结束这个活动,因此舞香火龙并不是单单在中秋当晚进行,还要从中秋当晚起进行一连三日的“接龙”活动,也就是说要到八月十七夜才能舞完,特别是最后一天,舞香火龙会达到高潮。

  每年的八月十七晚上,一条条的香火龙就会走街串巷,以给各家各户带来好运气,然后聚集到镇中心,集中舞蹈。不少慕名而来的看客,携带鞭炮等候香火龙的到来。

  经过三个晚上的狂热后,大家会把香火龙送到村子附近的河边或池塘边,举行祭祀仪式后把香火龙放进水中,谓之“送龙”,这样一年一度的舞香火龙活动也就暂告一段落。

  东莞“送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到,东莞水乡片区的老人们早早开始忙碌了起来。炒花生,买灯笼,把糖果芋头填入“宝塔”中,然后带着这些东西去出嫁的女儿家,而他们的女儿和外孙、外孙女们,早就在家中守候多时,等待着娘家人来给她们“送中秋”。这个叫做“送中秋”的习俗或可以上溯至母系社会,而今,在东莞水乡片,虽然送的内容从简,但是,习俗却一直被流传下来,每到中秋,如火如荼。

  东源畲民“拜月”

  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的乡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拜月”风俗,据介绍,在中秋节前后一天晚上的迎月或拜月仪式上,家家户户的畲族乡民都要穿戴一新,在家门口各自摆上贡桌和月饼、柑桔、蜜柚、白酒等贡品,家中男女老少焚香点烛敬奉祖先,一起朝着月亮升起的地方进行祭拜,在祭拜过程中,家中长者口中念念有词,说上一通有关“月神”庇佑家庭团圆安康、幸福吉祥的好话,家家户户祈求在花好月圆之夜平安富贵,团团圆圆,人寿年丰和来年风调雨顺。

  据了解,河源市已将“迎月、拜月、赏月”等独具畲族风情特色的文化习俗,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纳入畲族旅游品牌中,成为漳溪畲族乡民俗旅游的重头戏。

  统 筹:邓柱峰
  记 者:曹菁、曾焕阳、潘彧、于梦江、邓柱峰
  通讯员:连玉、张贤亮、关超华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9年10月3-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台湾女性工艺特展”成为2009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一大“亮点”
下一条: ·凉州贤孝“瞎弦” 唱尽人间百态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吕涛宇]试析《广东新语》所见广东的民间信仰体系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