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话中秋:传统节日 现代追忆
  作者:葛剑雄 高柏园 于丹 陶思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30 | 点击数:10918
 

    
  【编者按】仲秋时节话中秋,对大学园里的学子来说,也是一个亲近民俗与传统的好时机。中秋佳节,承载着一段段古老的神话。从“偷灵药”的嫦娥,月宫里的玉兔,再到被罚砍伐桂树的吴刚……中秋是一个富有浪漫精神的节日。中秋月明,曾引发文人骚客作下千古名篇。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是祈求合家团圆时刻,千里婵娟,成为后世绝唱。悠久的中秋传统文化,却也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下备受考量。当天文知识消解了月宫神话,当月饼不再是一种稀有的美食,当中秋佳节在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狂飙的浪潮下显得些许淡漠时,如何继承并创新传统节日,便成为这个中秋之际的一大话题。在由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最近举行的“2009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上,来自大陆地区和港澳台的名家在热议中秋传统文化之时也大声呼吁:继承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节日以新生之道,有待青年一代学子的全情参与。

 

  赋予过节“新生之道”

  -葛剑雄

 

  我小时候期盼过中秋,多数是为了能在中秋吃到月饼。那时候家里很穷,中秋买不起月饼,母亲也为此犯愁。记得当时我们家是自己拿面粉做月饼的,尽管如此,仍然感觉很有味道。等我长大读书了,特别是慢慢学了历史地理,通晓一点传统文化后才知道,中秋有很多的含义,过节并不仅仅是为了吃月饼。可惜的是,中秋的含义,现在社会上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了,所以特别值得我们来追忆。

  世俗节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时过境迁之后,它就不能够维持存在了。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传统节日到来,尽管从政府到学校再到民间团体都尽很大努力弘扬传统,但我们的传统佳节却越来越敌不过圣诞、情人节这类洋节以及新兴的玩乐方式。我想,我们不能怪年轻一代忘记了我们的祖宗或者我们的传统,问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应该怎么告诉他们传统佳节的含义、怎么帮他们保持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记忆。

  包括中秋在内,我国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世俗节日,与宗教信仰无关。由此,我们的世俗节日,和一些西方国家具有宗教背景的节日相比,就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宗教的节日是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而保留的,是信仰的具体化和实践;而世俗节日的产生、发展和延续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离不开它们赖于存在的自然环境。世俗节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时过境迁之后,它就不能够维持存在了。我们的中秋节,也遇到这个问题。如果今天我们再问城里的孩子,中秋节是不是做梦都想吃月饼,他一定会哑然失笑,甚至觉得月饼是很讨厌的东西。孩子们有更好的食品,而且青年一代即使想吃月饼,也用不着像我们这一辈人当初那样苦苦期待。

  古代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在穷乡僻壤生活的农民。此外,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遇到佳节亲人不能团聚的情况。

  其实,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与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中国古代的中原而言,农历八月中旬已经过了炎热的夏季,进入气候宜人的秋季。天气以晴朗为主,凉爽宜人,多数时间能看到清晰明亮的满月,适合户外赏月。尽管此时尚未完成秋收,但年成如何一般已成定局。

  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反映了民众的一种乞求。而当这种乞求的目标是社会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中秋的祈求一是丰收,如果当年已可丰收,人们则祈求年年如此;如当年估计欠收,人们则祈求明年丰收。此外,中秋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乞求目标,那就是团聚——合家、合族团聚。

  古代大多数家庭必须承担兵役或劳役,应征的人离家服役,如遇天灾人祸,或许永远无法回家。官员大多必须离开原籍任职,一定级别以下的官员不得携带家眷,或者因种种原因只能分居。求学的士人与商人也不得不离家。我在研究人口史、移民史的过程中就发现,当时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在穷乡僻壤生活的农民才有可能。除此之外,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遇到佳节期间亲人不能团聚的情况。特别到了明清以后更是如此。

  可以想象,当一个社会有这么多的人都盼望团聚,团聚就显得特别珍贵。而团聚的情感在什么时候宣泄呢?那就是中秋,希望家庭也像这个明月这样团团圆圆,这样一种感情是刻骨铭心的,所以才能得到长久的传承。

  如果当时苏东坡跟他弟弟之间有手机的话,也许他就写不出名篇来了。

  另外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在现代通讯出现以前,人跟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一切信息只能靠人传递,绝大多数人无法与家人、亲人保持联系,即使贵为帝王,也无法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因而强烈的团聚愿望与对亲友的思念担忧集中表现为中秋的祈念和期待,诗人将这类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形成千古传诵的动人诗篇。有一些诗,我们今天看了以后很感动,但在当时,诗人写的信,他们抒发的感情,其亲友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到。

  但这样一种感情现在还存在吗?很难存在了!

  因为现代的通讯条件太好了,资讯太发达了。我们生活在现代,即使你的亲人要临时跟你见面,会用手机通知你,无论是在飞机达到后、出租车到了弄堂口,都会不停地给你发短信,在这个过程中,对见面的期待早就削减了。人的感情不可能积累到一个刻骨铭心的程度,甚至不可能形成一个动人的诗篇。我总是想,如果当时苏东坡跟他弟弟之间有手机的话,也许他就写不出名篇来了。

  除了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外,城市化和现代化也影响了观赏月色的效果,照明技术的普及使月光相形见绌,已很少有人需要像古人一样利用月光读书。太空天文知识的普及令有关月宫的神话失去魅力,月球对人类也不再有神秘感。

  我们小时候甚至在月亮里找哪里有吴刚,哪里有玉兔。但是到了今天,靠这样的故事吸引青少年已经不够了。

  要使中秋的传统得以延续,首先必须注重增加节日精神层面的内涵。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节日不仅仅看作吃某种食品,欣赏某种表演,而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我们家庭、我们宗族的一种美好的记忆,作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保存下来,那么它就会有更强的生命力。维护中秋传统,需要我们根据今天现代化的生活对它进行新的解释,使它成为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鲜活的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中秋节进行一些创新,一些关于中秋的古老传统和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应该赋予新的解释。比如,关于嫦娥的故事曾经吸引过我们,我们小时候甚至在月亮里找哪里有吴刚的影子,哪里有玉兔。但是到了今天,靠这样的故事吸引青少年已经不够了,那么我们可否趁此机会对科普知识和很多关于未来的幻想加以宣传、加以普及呢?

  明月是一直有的。如果我们既注重精神的层面,又注重实际的需求,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定可以世世代代延续,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

  (作者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09年09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
下一条: ·笔谈: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