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梁永佳]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作者:梁永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3368
 


  摘要:社会人类学家提出, 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 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 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 只能用客位的视角观察到。因此, 在探讨空间形成力量之前, 研究者应该在主位与客位的视角之间做出选择。

  关键词:仪式空间; 本土知识; 主位与客位; 大理

  作者简介:梁永佳(1973- ) , 男,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主要研究白族民间宗教、社会人类学方法。


  有关空间的形成机制,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三种动力, 即行政、市场、仪式。我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中发现, 尽管三种动力都存在, 也形成了彼此不重合的空间概念, 但是仪式空间是唯一受到当地人认可的空间概念, 因此成为本土的社会分类。我提出, 仪式空间是真正的本土知识, 它受到当地人认可的原因在于它的非时间性。行政、市场空间外在于本土知识, 所以并不足以成为合法的社会空间概念。所谓三种动力并存于一个地方的争议, 根源在于混淆了主位与客位的视角。

  “本土知识”( indigenous knowledge) , 指传统文化单位自成体系的、独立于科学知识体系之外的知识[ 1 ]。“主位”(emic) 指用该社会的本土观念理解对象社会的行为或思想的做法,“客位”(etic) 指用局外人眼光理解这些行为或者思想的做法。


  一、社会人类学的空间问题

  虽然“20 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历史”[ 2 ] , 但是在社会人类学领域内, 仍然形成了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空间是先验的、不可化约的事实; 另一种认为空间是社会的参考框架, 不存在外在于社会的客观空间。前者可上溯到涂尔干, 后者则来自埃文斯- 普理查德。涂尔干认为分类是一种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自然而然地会在它所处的空间中扩展自身。为了避免发生冲突, 社会必须为每个特定群体指定一部分空间: 换句话说, 就是对一般空间进行划分、区别和安排”[ 3 ]。埃文斯-普理查德指出空间依附于亲属制度[ 4 ]。福特斯和利奇进一步指出空间的意义只在于它承载的政治意义[ 5 ]。更有不少人类学家以中国为例, 提出空间依附于市场、仪式等社会活动。众多看似先验的“抽象空间”, 实际上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后果, 因此,“空间”并不独立[ 6 ]。但是在此共识之下又形成了第二个争议:行政、市场、仪式三种力量中, 何谓空间形成的机制。

  行政造就地方空间网络的说法, 突出了中华帝国以行政制度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 7 ]。行政空间的说法“谋求考察中央国家如何‘裂变’为小地方”[ 8 ] ,认为行政区划规定了个人的身份, 提供了社会的生活领域, 划出了权力的边界, 所以代表帝国的行政力量应该被视为造就空间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想法虽然得到了历史学家的佐证[ 9 ] , 但更可能出于“东方专制主义”的想象。无疑, 至少从明代开始, 中央权威就长期利用它的行政和军事资源控制人的流动。但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目的, 流民[ 10 ]、秘密会社[ 11 ]常常可以打破行政空间, 并带来社会动荡。况且行政空间也经常向市场、仪式等力量做出妥协。更重要的, 行政区划经常因频繁的变动而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成为国家官员划分势力范围的尺度, 从而仅仅具备象征性的管辖意义。施坚雅把市场理解为空间的主要形成机制[ 12 ] , 认为晚期中华帝国的社会空间结构, 受制于市场力量。土地和集市使人们聚居,市镇因家户和集市商业活动而形成, 城市则集中了辐射范围更广的产品。集市、市镇、城市构成了经济功能意义上的等级。施坚雅把社会空间归结于个人理性选择、市场力量和功能组织三种原因。这种主张过分强调了经济生活的决定意义, 不但忽略了至少同样有力的行政和仪式力量, 更没有顾及对象社会的本土知识。

  用仪式考察空间的构成, 则提出了新的观点。桑高仁指出, 地域崇拜仪式“使得社区成员作为一个整体聚集和行动。所以, 虽然地域崇拜的祭坛和庙宇充当了仪式社区的永久象征, 但是构成地域崇拜的不是祭坛和庙宇, 而是仪式”[ 13 ]。王斯福则认为中国地方与中央并没有通过仪式形成直接的符号连接, 而是通过“帝国的隐喻”, 使民间的仪式活动象征性地模仿了中央的秩序[ 14 ]。这种模仿造成了民间传统的分化, 不同的仪式构成了不同的仪式空间[ 15 ]。虽然两位学者在中国一致性和多样性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认可仪式对空间的决定性作用。王铭铭在一篇有关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的文章里, 试图综合行政、市场、仪式三种社会动力。他指出, 三种空间在经验层面上并不重合。曾经遍布泉州地区的铺境, 发端于行政区划, 渗透进市场力量, 后来主要表现为一种象征性的空间组织[ 16 ]。该研究从历时的角度, 揭示了仪式空间的形成动力。

  这些见解无疑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于社会空间的理解。我提出, 尽管行政、市场、仪式都有塑造空间的力量, 但是对于当地人, 不同空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有的空间概念虽然存在, 但外在于当地人。用客位的眼光可以观察到的力量, 未必可以从主位角度发现, 外在于当地人的空间观念不能与本土知识混为一谈。比如, 一个普通人无需知道自己所处的经纬度, 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经纬度这个概念虽然真实, 但以主位眼光切入具体社会, 它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多数人终其一生也用不着知道自己的这种“坐标”意义。所以, 在探讨空间形成机制之前, 应该在“主位”和“客位”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社会空间的机制研究应该剔除那些没有得到当地人认可的空间概念。

  云南大理的喜洲, 存在四种有关该地方的本土概念:“喜洲街”、“喜洲镇”、“喜洲市”和“喜洲”, 它们都有比较明确的地域范围。其中, 前两种属于行政区划, 后两种则分别对应市场和仪式的范围。只有仪式空间是稳定的, 也是真正的“本土知识”。其余的空间概念, 由于变动不定, 或者用外来的划分为依据, 所以并不属于“本土知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2006-9-13

上一条: ·[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下一条: ·[曾传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
   相关链接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冯智明 陈容娟]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
·[高健]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仪式空间与仪式再造·2017中国少数民族本土知识研究高端论坛邀请函(1号通知)
·[陈祥军]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马文·哈里斯]主位与客位辨异的评说与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