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揭英丽]都市里的草根: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
  作者:揭英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3 | 点击数:16928
 

  内容摘要: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为中心考察都市中的民俗现象。文章描述客家山歌墟的形成过程,分析其空间性、时间性和参与者等场域构成要素,认为它是草根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结晶,是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的产物,它的审美方式依旧追求自由自在。越秀客家山歌墟成为广州客家人的群落认同空间。

  关键词:广州越秀;客家;山歌墟;草根文化;都市文化

 

  引子:客家山歌扬广州

  每月12日上午,广州越秀公园内客家山歌飘荡四方。

  早上八点,沿着越秀公园镇海楼东北方(金印游乐场北侧)的山坡往上走,路上许多老年人用客家话交谈,远远听见客家山歌的嘹亮歌声。往上走大约100米,就会看见许多老人或站或坐,围着一个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平台,台上有老人正在高歌。平台左边有一块大石,上面刻着“客家山歌传四方”七个大字,这就是越秀公园的“客家山”。

  客家山歌墟开市啦:“哟——嘿!越秀山上摆歌台,客家山歌唱起来,山歌滚滚飞出口,莲叶出水心花开。”九点之前,是老人自由表演时段。老人自由上台,介绍自己,唱完一条山歌或对唱完毕就笑呵呵地下去,然后有人上台接着吟唱。到了九点,洪桥山歌协会会员挂上横幅“洪桥客家山歌协会每月活动日”,准备好音响器材,这时山歌协会的主持人上场,山歌墟表演正式开始。节目一个接一个,独唱、对歌、表演唱……那悠扬婉转的曲调,荡漾着客家人悠远绵长的情丝。

  台下听众越来越多。以水泥平台为中心,前后左右,水泥地上,丛林间挤满了人。观众有的凝神细听,一动不动;有的嘴巴张开,大声跟唱;有的点头挥手,发出会心微笑;有的人低声议论,好像评点歌手水平;有的人扬声说笑,絮叨家常;有的带了孩子来,不时哄孩子玩耍;有的摆弄着手上的相机……

  十一点半左右,山歌表演结束,人们依依不舍往山下走。有些老人还不尽兴,接着在越秀公园正门的大树下继续对歌,一直到十二点钟才陆续离开。

 

  一、客家山歌墟的形成:约定俗成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它继承十五国风和乐府民歌的风格,在客家人的迁移中受到江南吴音的影响,最后与当地音乐文化融合而成。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中集体创造的口头文学,深受客家人喜爱,有道是:“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广州越秀客家山歌墟的形成可谓约定俗成。

  首先,客家人在广州小北(属越秀区洪桥街办管理)一带聚居。观音山(越秀山)东南面山脚一带俗称小北角,20世纪40年代开始,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在五十年代的时候(至少1953年开始),这一带客家人开始在附近的越秀公园唱歌,由于三班倒的工作制,夫妻相聚的时间不多,为了打发空闲,也为了乘凉,一些客家人经常傍晚来到越秀公园靖海路的山坡上聚会,打牌聊天唱山歌娱乐,有老人笑称是“偷情说爱”。到了上世纪60年代,每晚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每到周末,在广州河南的宝岗、沙河、中山八路泮塘一带居住地客家人也会来到越秀公园,大家一起唱歌。在五六十年代的八月十五、八月十六和重阳节晚上,很多客家人登上越秀山,坐在树影婆娑的山坡上,在皎洁的月光中唱道:“八月十五看月华,哥捧月饼妹冲茶,吃个月饼甜到肚,饮妹细茶开心番。”又或是“九月九日是重阳,金杯装酒阿哥尝。有心阿哥吞落肚,无心阿哥唔(不)要尝。”场面蔚为壮观,悠扬歌声至今犹萦绕越秀山。

  1967年,在当时紧张的政治文化氛围里,广州客家山歌声渐渐消失。有个重要事件发生,就是饼干刘[1]唱的一条《喊捱唱歌就唱歌》山歌惹下大祸。歌词大概是:“唱喊涯(我)唱歌就唱歌,喊涯打鱼就落河。打鱼不怕水恁(很)深,唱歌不怕人恁多。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最后一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运用了反语,本意是强调爱唱山歌,然而在文革的紧张氛围下,这句话被解释成“唱到毛泽东下台,唱到蒋介石上台。”因此,饼干刘被关押了好久。就这样,为了避免出类似事情,广州的客家人唱山歌的兴趣被压制了。

  文革后,山歌又慢慢开始回荡在越秀青山上,“每月十二”开始出现。七十年代下半期开始,洪桥地区几个染织厂的客家籍工人渐渐到了退休年龄,当年喜欢到越秀山上玩乐唱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经常一起到越秀公园相聚,每天上午闲逛到五层楼后(现在派出所后)唱山歌就成了他们退休后生活的重要娱乐。退休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们中有些人搬到广州的其他地方居住,彼此难以相见。而洪桥地区的许多单位都是12日前“出粮”(发工资),所以12号这天在越秀公园聚会唱歌的人特别多。于是,大约在1989年,由几个老人提议,每月12日早上到单位领取退休金,大家一起喝早茶,然后到越秀公园自由闲聊,对唱山歌,他们还找到现在的山歌墟歌场。当时这个聚会被称为“每月十二”,无形中形成了不叫山歌墟的山歌盛会。

  客家山歌在广州的影响越来越大。1994年9月,越秀区洪桥街道联同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等十多个单位,在越秀公园举行了举办了一次建国以来首次由街道组织的大规模的客家山歌大赛——“洪桥杯广州地区客家山歌大赛”,在客家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参加者大多是“每月十二”的参与者,这个山歌盛会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1996年6月,经洪桥街街道的党委书记的提议,山歌发烧友组成了“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一直由文化站的站长担任,副会长和理事由山歌发烧友自己选举。由于山歌协会的会员就是“每月十二”的主要参与者,这个每月12日上午聚会唱歌自然由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主持(九点到十一点半由该协会主持,之前人们自由台上台下歌唱)。从此,聚会唱歌的活动从自发走向有组织,影响也越来越大。唱歌和听歌人越来越多,少则几百人,在天公作美的日子可达一千五左右,千人听/唱成了越秀公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1997年,“每月十二”被命名为“山歌墟”。一位陈老伯是当时的理事,他说“我们想叫个什么好,我想到我们每个月十二号都来这里,有点像农村赴墟,比如逢三、六、九为墟市,大家都来,于是提议叫山歌墟,大家觉得好,这样就决定了,我们买了横幅,写上‘每月十二——客家山歌墟’”[2]这样,根据乡村商品流通的墟市现象,这些退休老人把这一天活动定为“山歌墟”。 越秀公园的客家山上有客家人的山歌墟,这令客家山歌发烧友很兴奋。更令人高兴的是,199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个“客家山”节目,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奔走相告,其名声不仅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家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06-12-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兴东]走进雷州:店前十村的“穿令”仪式
下一条: ·[邓琪瑛]台湾皮影戏田野调查概况
   相关链接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
·[温小兴 金艳]客家米酒的文化塑造与品牌建构·[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
·[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何志清]赣南客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活化石
·[张凤英]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的展演与记忆 ·[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
·[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
·[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王天鹏]客家送大神仪式的人类学思考
·[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林晓平:《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
·福建龙岩: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整名单)·[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