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申报乱象
  作者:记者 张演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4 | 点击数:8605
 

    

  专家对广式早茶还是广府饮早茶申报非遗费尽思量本报记者 陈秋明 摄

  

  国家级非遗———羊肉泡馍

  

  酒类产品申报非遗也很积极

  

  中山欲将腊味申报国家级非遗

  本报记者 张演钦

  □企业为何热衷申报非遗

  □驱动力量在于经济利益

  □专家担忧文化虚火上升

  □短视行为必然遗患无穷

  ■另类现象

  难以带来直接效益
  有些项目门前冷落

  有的非遗项目热得发烫,有的却是冷冷清清。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不久前去了一趟湛江,回来后她感慨地说,湛江红土文化非常灿烂,但很多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然没有申报,可惜!

  这又是为什么?

  康保成分析说,申报大热的项目,往往是工艺类、饮食类,本身的物质载体特别明显,艺术类如戏曲和民间文学现在的申报已经降温,一来是因为它们的种类较少,二来是其物质载体不明显。也许是难以带来直接效益,故人们热情不起来。

  正因如此,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提醒说,现在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情刚刚起来,“热一点还是好的,不用泼冷水,只能纠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发现,进入名录的“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他因此而感慨万千:“中国那么大,每个地方的口味都不一样,一一申报,非遗保护名录最后就成食品大全了!”

  上个周末,冯骥才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食品类非遗项目不宜过多,首先,食品是靠嘴来保护的,如果不以传统做法为基础,不好吃了,想保护也保护不了;其次,遗产的主要价值应该是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很多食品类非遗和商家的利益结合得过于紧密。

  食品类非遗只是一个缩影,中国人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热情和极其短视的小聪明,无不证明文化虚火正在上升。

  非遗物质化

  “这些食品类非遗项目往往会误导大家,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那××酒、××月饼这些物质性的东西。”冯骥才提醒社会注意目前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

  广东凉茶,就是一个典型。

  “凉茶文化传播全球行”活动于6月16日在京启动,有关公司发出的文稿多次出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的字眼。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是一种偷换概念,“凉茶是一种物质,和‘非物质’无关;凉茶的制作技艺才是非物质的,这也是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方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非遗学者告诉记者,当年以凉茶之名申报非遗,进入国家评审程序的时候,他提出了异议,引起大家共鸣,但最后公布的结果还是凉茶而非其制作技艺,他觉得不可思议。很快,地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找上门来说:“你这样会损害我们广东的利益。”

  利益在哪里?

  成为“国家级非遗”后,广东凉茶销量大增。加多宝集团官网说,2009年3月21日,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罐装王老吉继续保持着60%以上的销售增速,销售份额达到24.6%。

  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一共有两项,耐人寻味的是,在保护单位为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那里是“凉茶”,而在保护单位为广州木雕家具工艺厂那里则是“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凉茶是物质,而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则是非物质。标准明显不一,显示出的是低级的逻辑混乱。

  喝早茶,在广府人的生活里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广州市非遗名录里一直没有喝早茶这一项。这是为什么?有参与评审者对羊城晚报记者解释说,一些专家虽然认为广府人喝早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容易产生和王老吉一样的问题:物质化。

  “早茶列入名录后,该保护哪家酒楼?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利益分割问题。有专家对此非常警惕,所以,连续两批都没有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看来,这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有人混淆了风俗和饮食的概念。喝早茶在广东人的生活里是一种交流方式,一种风俗习惯,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广式早茶影响全国和世界,日语的喝茶直接就是粤语‘饮茶’。申报的时候可放在民俗类,而非饮食类,两个根本是不同的体系。”

  矫枉过正,反映出“非遗物质化”的严重程度。因为“容易物质化”,更多的食品类、酒类等正假非遗之名,大做广告。“韩国保护的食品非遗项目非常少,他们的国家级非遗叫‘重要无形遗产’,到现在为止总共才113项,而饮食类只有2项。而我们,恨不得所有的饭店都挂上非遗的牌子。”冯骥才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网 2009年07月04日1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翟群]农妇谭支秀不寻常的申遗路
下一条: ·[林理]批量生产不代表简化技艺
   相关链接
·申遗热潮中,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的冷思考·贺学君:“申遗热”应变成“保护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