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少林武僧
  作者:《信使》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18 | 点击数:8146
 


少林功夫既是武术又是修行
© 少林寺

        15个世纪以前,少林功夫诞生于中国。它的诞生是和一位印度高僧分不开的。此后,少林功夫传到朝鲜、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全世界流行,使无数青少年梦想。但是,全球化不总是尊重这一武术的内在精神。

 
        在今年五月举行的教科文组织国际多元文化节上,少林武僧代表团前来巴黎宣扬少林功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释永信方丈接受了《教科文组织信使》编辑王伟英的采访,解释了少林寺为文化交流产物的事实,和保护这一中国思想文化圣地的活动的必要性。 


        请简述少林寺的起源和发展

        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随后,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至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

        之后又有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少林寺“教外别传”,“明心见性”,首倡禅宗顿教,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今天,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佛教文化的代表,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请简单介绍功夫。特别是功夫和佛教的修炼有何关系?

释永信方丈
©少林寺

 

         由于少林寺为皇家寺院,所以一直拥有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隋朝(581—681年)末年战争纷起,为了保护寺产,一部分具有武术技艺的僧人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少林寺最初的武装力量。 

        少林功夫是指少林僧团通过宗教生活之中的以武参禅、以禅引武修行方式实现对佛教生命奥义和禅宗智慧认识的实践活动。 


少林寺申请列入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林寺


        世界各地创办了许多以少林寺命名的学校、协会。该如何保护古老的少林功夫的价值?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确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少林武校。其中有一部分少林文化中心(少林功夫馆)与协会是嵩山少林寺主办有些是正式考核后授权认证的,但大多数是自发成立开办的。它们所教授的内容由于绝大多数我没有去过不好评判,但我们明确反对滥用少林寺名称,因为滥用可能导致少林文化传承的流失。 

        我们为保护少林文化遗产进行着不懈努力。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少林寺名称进行规范管理。我们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申报将使少林功夫得到整体性保护;少林功夫传承人采取注册商标等法律措施;全面收集少林功夫文献,并保存大量的少林功夫活态传承资料,等等。

        少林功夫的传承是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少林功夫,少林禅武合一的修行能完整地延续。少林寺现在的师徒制度,由13世纪禅宗曹洞派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计有七十辈。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9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旅行的音乐
下一条: ·丝绸的环球之旅
   相关链接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劳拉简·史密斯]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奥德蕾·阿祖莱:在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国际日的致辞
·[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法国民间艺术节:推动文化多样性 促进族群间交流
·七个创意经济项目获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国际基金(IFCD)支持·[彭栓红]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法国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多重举措·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朝戈金]“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巫达]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文化表达多样性面临数字化挑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