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熟悉的陌生人之隐秘视角
  作者:Jasmina Šopova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18 | 点击数:6785
 


在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多元文化节上,
浅野茂在巴黎第一区市政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他慷慨地许可我们复制一个系列。© 浅野茂

        “ 您在这张照片上看到的不是车水马龙,而是它的倒影”,日本摄影师Shigeru Asano解释说,此时,他沉醉于巴黎的光影之中。在最近的三十年中,浅野茂不停地穿梭在这座城市。这座被他视为故乡的法兰西之都距他的出生地大阪约1万公里。他在这里找到了东京没有的忧郁气质,他眼中的东京太过热闹。


 
        闪光的天窗,浅野茂的摄影作品只是若隐若现地描绘着部分现实:河边小路上的一滩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浅野茂不是唯一对倒影感兴趣的摄影师,但是他绝对是将倒影视为一种审美原则的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之一。时而随着风被朦胧的光线穿过,时而随着水流被包围在影子中,但倒影却总是惊人的清晰。倒影成为浅野茂作品中唯一可以感知的现实。

        “有时路上的行人会走近我,问我是否不舒服。他们看到一个人蹲在雨中,撑着伞艰难地避雨会感到担忧”。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个人忙着将相机放在三脚架上,正靠近距地面二或三厘米的摄影对象。他们也不会想象到这个人在过去的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中已经无数次幻想过拍出这张照片;也想不到这个人将用三十张胶片做实验,直到完成他梦想中的底片。 

        这就是持续在浅野茂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因为他不使用数码技术,他对瞬间的东西没有兴趣。“有了胶片,就有了期待…然后,体验成功或是失败。有时,在冲洗底片时还会发现没有图像。一片黑。于是,又要重新开始。就像是一场与图像永无休止的战斗。这种感觉很刺激。”从浅野茂开始《水滩》作品集的八年时间里,他完成的作品才只有60张。
 



 


在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多元文化节上,
浅野茂在巴黎第一区市政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他慷慨地许可我们复制一个系列。© 浅野茂

 

 

        与他著名的同胞荒木経惟不同的是,浅野茂创造了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个世界交织着幻想与梦想。对暴力,他用抒情反衬;对喧嚣,他用安静对比;对拥挤的人群,他用孤寂呈现。他的巴黎几乎了无人烟。“不是这样的”,他辩解道,“你们仔细看?这里,有一个人”。的确,我们在浅野茂用与他形影不离的Pentax 6.7相机拍出的黑白作品中依稀也会看到几个人影。但他们总是寂寞的。“对于我来说,这些照片正如一面镜子”,最后他也承认其作品中人物是孤寂的。

        摄影师讲述了他的孤独。在十四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母亲。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没有兄弟姐妹,更没有孩子。“可以说,现在还没有”。 1971年,他赴东京求学,学习服装设计。五年后,他在巴黎暂住,之后从1979年开始永久居住在巴黎。在巴黎度过的最初十年里,他做过很多杂活 – 油漆工、机械工和服务员 – 此后,他手持美能达,投身摄影事业。接下来的十年是浅野茂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很多色彩浓烈的照片,其中一部分是为时尚杂志拍摄。“后来,一天晚上,我心爱的女人离开了我,我十分伤心 – 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不是吗? - 我走在雨中。眼泪和雨水掺在一起模糊了我的视线,此时我就看到了今天你在我的作品中看到的景象。我找到了方向。”



 
在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多元文化节上,浅野茂在巴黎第一区市政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他慷慨地许可我们复制一个系列。© 浅野茂

 

        我们在这位摄影师的作品中解读到了与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中所讲述的陌生人的同样意境:“你最爱谁,神秘的男子,是谁呢?你的父亲、你的母亲、你的姐妹或是你的兄弟?/我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啊!那么你爱谁呢,孤独的人?/我爱白云…从天空中飘过的云…在那边… 那边…神奇的云!”

Jasmina Šopova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9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书法,让文字歌唱的艺术
下一条: ·旅行的音乐
   相关链接
·让那熟悉的旋律在生活中响起——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歌的复兴之路·[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侯小纳]陌生人的神圣性探究·杨家将:熟悉的陌生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