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冯骥才]在全民的热爱中传承节日文化
  作者:冯骥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4311
 


      今天我主要想讲的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底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我们的人文知识界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界、科技界的知识分子走到了前台,在实现经济转型、确定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知识分子基本上是缺失的,很少听到人文知识分子的声音,即使听到也很微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缺失,中国的660个城市为何会“千城一面”呢?城市审美为什么充满了浮躁和伪豪华?为什么商业文化占据了主导?而相反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批评如此软弱无力?如此这般,怎么能提升软实力?社会需要人文知识界的声音,因为人文知识分子是软实力最关键的代表。

       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是一个民族的综合与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民族精神DNA最鲜明和集中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创造。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淡化和消弱,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淡化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节日源于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当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候,传统节日辄必与我们产生距离。第二,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也会全球化,这也会使我们与传统生活方式疏远。第三,我们现在采用的是阳历,而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阴历,年轻一代不太会换算,有时候换算不清传统节日就过去了,这也是一个问题。第四,是历史的原因。清末民国以来,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主张革新,而且是破旧立新。在那样的时代里人们自然会认为传统文化陈旧过时,笼统摒弃,许多文化在那个时期开始中断。第五,是我们缺乏历史情怀,缺乏文化情怀。一个民族如果一代人与自己的传统发生断裂,问题还不会太大;如果三代以上的断裂就会出现文明的失落。

       为此,从2003年以后,国家开始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多专家学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做了大量的质量很高的工作。特别是2003年到2004年,我国开始了针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开始了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审定。

       现在国家已把中国传统的7个节日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7个节日是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七夕、重阳。并对其中四个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法定放假。这很重要。这使传统节日的传承有了时间条件的保证。然而,传统节日放了假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节日不同于一般福利性的假日。假日没有特定内含,节日有特定内含。如果放了假却没有过节,节日就会变成一般性的假日了。节日即同虚设。我们传统节日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我从节日的主要方式、崇拜对象、精神内含、风俗习俗、饮食、新的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现状分析。这七个节日都是全国性的节日,但是根据现状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仍然是全民性的,它们是春节、清明、中秋、元宵,还有一类只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活态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它们是端午、重阳、七夕。现今春节仍是非常活态的,城市、乡村和海外华人都过春节,而且春节还有新的形式,如春节晚会、电话和短信拜年等。可以说春节的生态状况最好。如今的清明节主要是祭扫,传统的清明节还有很多其它内含,比如踏青等,已经疏远了。可是清明节增加了对革命先烈的祭祀。中秋除了吃月饼之外,赏月、拜月的活动基本没有了。元宵节除去吃元宵,有灯会和花会的地方也不多了。端午、中秋、七夕这三个节日的状况都不好,端午只有不多的几个地区保持活态,重阳基本上没有了。重阳原有的含义是登高和赏菊,现在这些节日的精神内含基本消失了,只是近些年增加了一些敬老的内容。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们所有的节日民俗已经七零八落。由上面的分析得出这样的判断:春节是活态的,最好的;清明节也是活态的,较好;端午节是局部地区有,整体淡化了;中秋节也是整体淡化了;元宵、七夕和重阳都是整体淡化了;七夕快消失了,有人还在七夕这天感到神圣的爱情节日又来到身边吗?

       所以我根据这七个节日的现状排个顺序,第一个是春节,第二个是清明,第三是中秋,第四是元宵,第五是端午,第六是重阳,第七是七夕。如果我们再不对节日文化提高重视和加强保护与建设,有些节日还会继续萎缩,直到把最后留下一点的痕迹都抹去。怎样拯救我们的节日文化呢?只有重建我们的节日文化。第一个,要充分运用媒体,在节日期间大力地营造节日氛围。希望媒体对节日中一些新生的文化现象与细节给予关注。第二,节日文化教育应该也必须从孩子做起。学校、社会、家庭要培养孩子的节日情怀,节日教材要进入课堂,但是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要循序善诱、潜移默化。要让下一代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内含和传统习俗,培养孩子们的节日情怀。第三条,社会各界要做公益的活动,承担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同时企业也完全可以进入,和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像西方的商家进入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应该说,节日经济比假日经济的空间还要大。第四个,专家学者,包括工艺美术设计家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才华,但要注意遵循节日文化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对节日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使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代融合。

      传统节日是全民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节日文化遗产的主人,只有把传统的节日建设成全民自发性的文化节日,传统节日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它的魅力与作用。(来源:中国艺术报 )


 

  文章来源:中国民协网 2009-4-22 16:24: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民间节日的情趣
下一条: ·冯骥才:建议采取措施重建全民自发性节日文化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