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志清]从传统到当下:民俗学视角下的丁村家戏的传承与变迁
  作者:王志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1 | 点击数:19006
 

 

[摘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民俗志记录描述了丁村家戏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这一艺术样式从传统到当下的传承与变迁的发展脉络,就丁村家戏在当下面临民俗旅游开发的情境下如何生存、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 民俗学视角;家戏;传承;变迁;民俗旅游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6-0063-08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的汾河岸边,它不仅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丁村明清民居建筑群”闻名于世,而且丁村家戏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家戏”在我国南方称之为“社戏”,然而在晋南地区,人们不称社戏而称为“家戏”。家戏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之戏,是自发的民众自娱自乐的班子,非正式戏班可比。因而演出家戏,既是民间同乐班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还是包含了民间信仰、节日、游艺等诸多地方性知识的民俗事象。
 
一、传统社会中丁村家戏历史回顾
 
(一)神圣信仰空间与村际互动网络中的家戏
丁村,有全国重点保护的唯一一处明清民居建筑群。按原村落布局,村内外共分布着18座大小规模不同的庙宇(如图表1所示),祠堂4座。
祠堂又称家庙,为丁氏各个家族所有,不在村落的供奉范围内。根据村民讲述,一部分庙宇是因在临汾战役中解放军需要木材而被拆的,还有一部分是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的。调查建庙的时间,村民们只能说出大概是明代、元代等模糊的年份,语焉不详。从现在仍有香火的千手千眼菩萨庙的修缮庙宇的石刻功德簿来分析,该庙宇经过四次修缮,年代分别为道光二十九年、乾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元年。
这些庙宇在历史上绝大部分都由叫“会”或“社”的组织来管理,香火非常旺盛。丁村家戏的组织演出,都是由这些“会”、“社”组织发起,在村政权机构如村公所的支持下搞起来的。神会中势力较强的有火神会、马王会、财神会、菩萨会、关爷会、玉皇会、子孙菩萨会等。这些神会,都是按供应祭祀各神庙的费用摊派范围组织起来的,一般会友,多为各所祀神庙周围的居民。神会首领由居民选出,定期改选,轮流坐庄,叫做“会首”或“首事人”。规模大的会,还有固定资产,如社火或家戏表演的一些服装、道具等,甚至有桌椅板凳出租,以增加会内的经费收入。由于这些神会既负责敬神祭祀又有资产和经费收入,因而具备了组织家戏演出的便利条件,成为家戏班子的后盾。在众多的神会中,以火神会为最大,活动也最多,每年春节和二月初二火神祭祀日,由火神会发起演出家戏,几乎成为惯例。丁村人特别崇敬火神,可能与其民居皆为木结构连片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有关。其次,则特别信奉南海大士观音菩萨和子孙菩萨。土改时期丁村的人口统计仅是400余人,人口与庙宇的比例映射出当时丁村人的精神信仰空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神灵信仰。
家戏的演出集中在约定俗成的民间节日。人类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辟邪。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待遇渐渐地不再为神所有,而变成人神共享,喜庆的节日演变成了人神共欢的日子。按丁村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的初三至初五,元宵节十四至十六,尤其是二月初一至初三,既是火神和马王的祀日,又是龙抬头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都是必须演出家戏的。根据陶富海先生的考证和介绍,在丁村历史上,农历四月初八祭祀娘娘也演家戏。这次演出涉及到与邻近村落的关系互动。距丁村有十二里之遥的伯虞村,有个娘娘庙,是老娘娘。丁村有个娘娘庙,是个小娘娘,传说丁村的小娘娘是伯虞老娘娘的女儿。四月初八是小娘娘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伯虞村娘娘庙要赶庙会,唱大戏,丁村的娘娘庙要演家戏,送娘娘省亲。这天一大早,村长和班主、会首等要率领众多居民,穿戴一新,到娘娘庙上香敬表,击鼓鸣磐,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请出娘娘,用神轿抬起,披红插花,吹吹打打,抬至伯虞娘娘庙,又是一番叩拜大礼。这时的锣鼓队要敲打丁村特有的鼓点“进门”、“上殿”、“十二抬”等。巡游一圈再抬回丁村,绕村一周,尾随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热闹非凡。当娘娘被抬回娘娘庙入座后,家戏演出就正式开始。诸村落集中的庙会构成了特殊的演出情境,在该情境中的丁村家戏班担负了社区荣誉的意义。表演者很投入地表演,强调丁村特有的文化标志,期望获得一种来自乡土社会的积极评价与自我满足。热闹红火的家戏演出贯穿着丁村的百年历史。神灵信仰是家戏演出活动所内具的观念形态,而家戏则是村民神灵信仰在现实层面的操作系统。丁村家戏可以说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在年节期间演出的“结社戏剧”。其表演活动既具有村落内部、家族内部祭祀礼仪的性质,又具有调节村落关系、整合周边社会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原源] “中人”在分家中的角色功能审视
下一条: ·[庄美芳]台湾原住民日月神话的时空观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