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作者:吕卓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4 | 点击数:24097
 

[摘要]川西茶馆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信息中心、议事地点,由茶馆勾连起来的茶馆文化是蜀文化极富特质的内容。不仅如此,茶馆作为川西社会20世纪初以来民众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如宗祠、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有着继承、变异和置换的关系。

[关键词] 茶馆;公共空间;会馆;袍哥

[中图分类号] K8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6-0025-11


一、川西茶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成都市度过的。在记忆中,茶馆是挥之不去的场景。事实上,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坝子,坐茶馆早已成为一部分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茶馆对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民众,构成和体现着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建构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集体记忆”。川西茶馆空间所承载的内涵是其他地方的茶馆所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场镇,茶馆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身心、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且是城市和场镇各色人等进行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传统社会民间知识和民间曲艺生产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联结地方社会生活网络的一个枢纽。

历史上,川西茶馆与各种行帮、协会、袍哥组织等公共领域有着极深的关系。茶馆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公共活动空间。在川西坝子这样一个乡土味很浓的社会里,生成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而且它在地方生活中又是不可或缺的,这不由得使人产生疑问和研究的兴趣。研究川西地方社会和文化百年来的进程,茶馆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要突破以往把川西茶馆囿于民俗和饮食文化研究的窠臼,将其纳入地方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范畴,把它们置于晚清民国以来公共领域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此发现川西茶馆与传统公共空间如宗祠、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的联系,厘清其间的继承和置换关系。

清末民初,川西地区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早期在地方公共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的祠庙明显衰落了,功能庞杂的会馆则向更专业化的商会发展。与此同时,茶馆作为另一种公共空间在平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城市和场镇,几乎是唯一的平民公共空间。它的生成和发展,与早期的公共空间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它的部分功能替代了早期的公共空间。茶馆作为平民公共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川西茶馆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人类学的视角和解读路径。

在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如祠庙和会馆等逐渐衰退的近代社会,茶馆部分地替代了它们整合人群的作用,并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产生相应变化,以维持川西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国家权力和金钱系统日益干扰侵蚀民众的生活世界的形势下,提供了一种与之抗衡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馆的发展是与川西社会近代化的进程相辅相成的,是民众借以重新整合社会和生活世界的一种积极力量。

二、川西茶馆的历史背影

就整个中国而言,茶馆的鼎盛时期在清朝。清代茶馆上承晚明,其发展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茶馆的数量、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完全融入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代茶馆遍布城镇,人们到茶馆饮茶,兼用小吃,逐渐成了风气。

清代,四川也是茶坊发达的地区。四川茶馆不仅是人们消遣的地方,还是一种议事、交际的场所。道光年间署理四川布政使张集馨说:“四川民情浮动,买卖地亩,几同儿戏……是以茶坊酒肆,每讲论田土,差役必从中百计怂恿。”(《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是关于四川茶馆的较早的文字记录。清末到民国时期,四川茶馆数量之多,绝非它省可比。据宣统元年(1909)傅崇矩编著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省城内外街道,据警察之调查,凡516条”,而茶馆有多少呢?“成都之茶馆……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杆,省城共计454家”,平均每条街有茶馆0.88家,每600人便拥有一家茶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新新新闻报》统计,成都有茶馆599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一家茶馆,每日去茶馆的人占全市人口的1/5。即便是经济不景气、百业萧条时期,茶馆生意仍然看好,《锦城竹枝词》中写道:“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门停顾客疏。生意数它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陈锦,1992)到了1941年,成都市政府编制的统计表上街巷数目没有多大变化,茶馆数量又增加到614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虽然百业萧条,但成都的茶馆仍有500多家。(熊四智、杜莉,200164

不仅大城市茶馆林立,四川各场镇茶馆也是星罗棋布。四川场镇经济一向发达,民国初年就“形成了遍及全川的集市贸易网,并突破了小生产者以有易无的局限,活跃了商品市场。”(温贤美,1994103)几乎每个场镇都有数家茶馆,它们是各色人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四川茶馆在民国时期发展到鼎盛,而同时,全国其他地方的茶馆文化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兴盛走向衰落。四川茶馆在这一时期的“一枝独秀”,有受社会巨变和外来文明的冲击较中国东部为小的因素,加上四川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其发展演变没有走上全国大多数地区茶馆的衰落之路。

川西茶馆的功能复杂丰富,但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团体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往行为。民国时期,茶馆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而发生在茶馆里的交往行为就更是五花八门,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大致可作如下区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
下一条: ·[刘冬梅]族群标识与象征
   相关链接
·[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
·[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孙正国]神话资源的雕塑呈现与公共空间化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
·[陶德臣]两宋时期的饮茶风俗·[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
·[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当代中国茶馆发展高峰论坛17日开幕
·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
·[丁国强]街头的生存意蕴·[翟永明]成都的气场滋养文人和艺术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