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乌丙安]手工技艺的民俗故事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9 | 点击数:7936
 

 

鲁班的传说自古以来家喻户晓。鲁班不仅是大工匠的典型,而且早已成为神匠鬼工的祖师爷了。
《述异记》有一则短小的传说,说鲁班制作的一只大石龟,夏天能游到海里去,冬天可返回到山上。从这则传说看,鲁班是一个奇巧的石匠。
在《朝野佥载》中也有一则故事,说鲁般是甘肃敦煌人,生卒年代不详;他当时在凉州造塔,想回家时便乘上他自做的木鸢,击楔三下,就飞到家了。后来,他父亲乘他的飞鸢时,击楔十下,于是飞到了吴地。当地人以为是妖物,把他父亲杀了。鲁班为报杀父之仇,又做了一个木神仙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后来,吴人以重礼致歉,他才砍断仙人一只手,吴地当即下了大雨。从这个传说看,鲁般又是个神奇的木匠。
这就难怪民间石匠、木匠都尊奉鲁班为本行业的祖师了。民间传唱的“赵州桥,鲁班修”,旧时木匠作坊为鲁班年年办“社”,纪念庆贺,民间谚语中以“班门弄斧”而誉鲁班之绝巧等等,都说明了技工在历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鲁班或鲁般,自汉以来,大多把他看成是春秋时代鲁哀公时的公输般,甚至以为他就是鲁昭公之子。在传说中,他既是鲁国人,又是敦煌人。在古乐府中又传唱着“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所以《广阳杂记》又认定鲁班与公输“明系两人”。看来这个大工匠的典型正是所有能工巧匠的化身,是民俗传承的创造。
实际上,早在传讲鲁班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里,工匠的神话及有关文献记载就已经有许多了。不过神话以石工为多,如“女娲炼石补天”、“禹治水刻石记里”等等。关于木工、金属工,周代多有记录,而且分工很细。在《周礼·考工记》中介绍得很清楚,当时木工生产行业有七种,造车的叫“舆人”,造轮的叫“轮人”,制弓的叫“弓人”,制戈戟木柄的叫“庐人”,制作古代木弯犁的叫“车人”,制作古代钟磬木架的叫“梓人”,只有盖宫室房屋及制作室内木器的才叫“匠人”。由此可见我国当时工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在《庄子 徐无鬼》里,还几次介绍了一个名叫匠石的大木工的神奇故事。说有个郢人,用白泥涂了自己的鼻尖,白点象苍蝇翅膀那样薄,然后就叫匠石把这个白点砍去。匠石便抡起锛斧,一股风似地砍了下去,白泥点砍尽了,鼻子却一点也没有伤着。这个小故事,十分动人地记录了人们对能工巧匠的赞颂。难怪宋国的国君听到这件事以后,也想亲自试一下。尽管这是则艺术夸张了的小故事,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工匠经济生产的面貌。
工匠生产在我国古代民俗传承中,最伟大的智慧就是百工“五法”。《吕氏春秋 自知》里谈到巧匠时,总是引申出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都是从“五法”中提炼出来的。他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换成今天的俗谚来说,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五法”是什么呢?据《墨子》载:“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
矩:直角正方的木匠曲尺,古代俗称“鲁班尺”。在历代流传过程中,又称“车工尺”、“商尺”、“大尺”、“今尺”、“营造尺”。这种尺在我国木工手里,已经至少传了三千年了,至今还在用它。
规:正圆的工具。古代正圆的规是一根平木,一端固定一个圆心轴,另一端凿一排孔,孔中临时按圆的大小插画线的棍,以手推转;后来又发展成以绳作半径,两手操作旋转成圆。
绳:古称“绳墨”,是画直线的工具。现在俗称“墨斗”,其操作简单,利用小滑轮,缠线通过墨槽,在木材上打印直线,十分清晰、且又准确。因此,古人讲到准绳时,总是以木工技巧立论。
水:取平自古用水。至今,农村建房打地基时,往往还要用大铁锅盛满水,用绳测地面水平。《尚书·大传》说:“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正是这种技术的概括。后来因有了准尺、丁字形木尺,这样无水也可测平了。今天现代化的测具,仍然装有水泡测平的仪器,也是古代民俗的变异。
垂:取直的垂绳。俗称的“木匠吊线”,单目测直立的古代方法,正是垂法。
这“五法”构成了木工民俗特征的一个重要侧面。它们和木工的刃具使用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木工民俗传承的最基本形态,代代师承,组成了木工行业的手工业集团。这种集团和其他类型的工匠,如铁工、瓦工、镟工、皮匠……汇集在一起,成为人类经济生产体系中独树一帜的生产队伍。他们以自己的各种技术参加到山村、渔村、牧区、农村的各种经济中来,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力量。民俗学对这些职业集团不能不予以密切关注。
自古以来,把“匠人”营造宫室的技术看作“大工”。建房木工的“榫卯”技艺,就是十分宝贵的民俗传承。“榫卯”,汉代称“门牡”,后来又叫“枘凿”,现在俗称“公母”,都是这种木工结构法的传承。至于后来“斗拱”技巧的创造,更是营造技艺传承的一绝。
木工相材往往也有自己的民俗特点。古俗相木材以耐久为标准,这也许是我国许多古代建筑和木器物经千年不坏的原因之一吧。《庄子·人间世》记了一个完整的匠石相木材的传说,很有木工民俗的特点。故事说:匠石领着徒弟到齐国去,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棵神社的大树。树荫可以遮盖群牛,树围有五丈,高有八丈,树的枝桠可以做成船的就有十多枝。来看这棵大树的人山人海,惟独匠石看也不看继续前行。他的徒弟问:“我跟随师傅学手艺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这样好的木材;可是,你却连看都不看,这是为什么?”匠石说:“那不过是无用之木。用它做船会沉掉,用它做棺椁会很快腐朽,用它做门窗会淌脂液,用它造柱子会遭虫蛀。”这个故事完整地表现了木匠基本工的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傅广典]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
下一条: ·[冯敏]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的原因与保护对策
   相关链接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涂慷]大美工匠·[何海南 蒋园媛]四川荥经砂器手工技艺体系研究
·[李艳]宜昌彩陶传承实态调查报告·[王娜]浅析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王雪]中国公共民俗学实践的有力探索
·[徐赣丽]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闫玉]文化遗产关键词:银饰
·探寻、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价值——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观察·乌兹别克斯坦:五彩斑斓的手工业
·[乌丙安]手工技艺和人类共存亡·[黄璜]拉祜族“古根”演述者的个案研究田野报告
·[毕传龙]城市手工行业知识的现代遗产·变化正在悄悄发生
·[苑利]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深深影响其他遗产的保护·非遗课堂将设“督学”把关质量
·[黄静华]个体的民俗故事:民俗写作的一种可能性路径?·[梅联华]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