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保护:让少数民族文化血脉相传
  作者:本报记者 王婧姝 实习生 付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1 | 点击数:5638
 

  
 
 
传统延续靠传人 (资料图片)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在不同场合大呼:“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 正是在意识到这种濒危性和紧迫性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正式踏上保护之旅——

 

  “非遗”走进公众视野

  2006年2月,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该次展览分为“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两个部分,展出了高山族木雕、江永女书、水族水书、树叶信、贝叶经、少数民族典籍善本和各种手抄本等2000多件珍贵文物,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地展示给观众。展览还专门安排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为观众现场表演制瓷、染织、刺绣、泥塑、剪纸、年画刻印、唐卡绘制、风筝扎制、提线木偶等项目。

  当时,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普查工作——成果展的举办自然与这些工作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综合展厅当中,501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竟占去了整整一面墙。在不久后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0个大类型,共计51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占1/3。

  今年6月,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延续靠传人

  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认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包括适宜的社会环境、举国上下的共识、恰当的政策、措施和必不可少的支持力度等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传承人的代代延续。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保护好传承人,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新疆柯尔克孜族著名民间说唱艺人居素甫·玛玛依如今已经年届90了,他能演唱被称为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的史诗《玛纳斯》,共8部、20多万行。许多外国学者赞颂他是“当代的荷马”。像这样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国手”、“大师”,是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体现着民族历史的传统和民间文化的精粹,他们集中地展示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这些传承人十分尊重民族先辈的文化创造,有着强烈的保护和传承这份遗产的历史责任感。他们身上反映着我们的民族之魂,体现着我们的文化之根。所以,保护这些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关键所在。

  因此,文化部于2007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于2008年2月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551名,其中少数民族有130名,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命名和认定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777名。

  本报记者曾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过采访。49岁的金明春是朝鲜族象帽舞传承人。据他介绍,2005年,吉林省已经成立了象帽舞培训基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象帽舞的前景都非常好。他自己作为传承人,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摸索,所以还打算再成立一个艺术团,之后就是写几本有关于象帽舞的书,介绍象帽的做法和甩法,把这门艺术传下去。

  62岁的吴品仙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她说:“在我的家乡贵州,侗族大歌是从小一句一句学出来的,而且终生都要学。我的老师已经90多岁了,有的时候我有些歌不清楚,还要去问她。在黎平,侗族大歌传承下去没有什么困难,大家都喜欢,我们侗族有个习惯说法是‘歌养心,饭养身’,我们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据吴品仙介绍,从2000年开始,侗族大歌就已经进学校了。条件虽然有限,但是她的学生每天晚上都会来找她学唱侗族大歌。

  传习小组:民间的自发传承

  “土风计划”的创始人及推动者是著名词作家陈哲,“土风计划”是一个以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为主的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兰坪民间文化村寨传承培育项目”,主要做的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普米族音乐的活化传承工作。

  2008年1月,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土风计划”所率领的普米族文化传习小组为北京观众献上了两场来自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散发森林气息的舞蹈和乡土习俗的民风展演。

  通过传习小组的这些成员,人们认识了普米族,并开始关注普米族的文化。记者曾到过北京市郊琉璃河镇,在某住宅小区采访了传习小组的17个普米族青年。

  来自兰坪县的普米族姑娘李冬梅向记者讲述,2004年,“土风计划”云南村寨文化传承项目组在兰坪县选择了4个村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各村都成立了村寨民间文化传习小组。小组成员多是村寨里20多岁的年轻人,劳作之余,由村寨里最熟悉民族风俗和民间艺术的老一辈人授课,教授语言、习俗、服饰、祭祀、歌唱和舞蹈。小组定期在村寨组织活动,将学到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再传授给其他村民。 他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只是有演出时才有收入,但是这些普米族青年们还是很执着,扎根在传习小组里,他们的信念同陈哲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中国的新节日: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

  2007年6月9日,我国迎来了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节日期间,全国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都“拿”出了他们的“礼物”——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行动”,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保护中得到传承。

  人事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2007年6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对我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117个先进单位和340个先进个人分别授予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2007年6月9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中华世纪坛,观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该专题展由文化部主办,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400余件作品。

  2007年6月10日,首都博物馆新馆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学术研讨会,往日学术界的研究对象——民间文化传承人走进研讨会,与学者们一起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律。遗产日期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还做客《艺术人生》,畅谈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的漫瀚调演唱传人奇附林、来自吉林省九台市满族剪纸传人关云德以及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东巴舞蹈传人阿明东奇,与主持人朱军以及现场众多热心民间艺术的观众一起亲切交谈,其中的精彩互动环节更是使近3小时的节目录制高潮不断。奇附林说,老辈人都用蒙古语演唱,所以,他更愿意把漫瀚调称为“蒙汉调”,它代表了蒙汉大团结。“无论悲伤、高兴,我都会唱。既然天赋予我好嗓子,我就要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漫瀚调继续传下去。”关云德的心愿是用剪纸记录满族历史,“当命运决定我是一个农民时,我就想,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技艺的农民。”

  走进联合国教科文总部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他们分别是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其中,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于2005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也于同日晋级“世遗”,而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我国首次与外国(蒙古国)就同一非物质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

  不仅如此,2007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有机会走进了联合国教科文总部。4月1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隆重开幕。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对近年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筹办该次高质量的遗产节特别表示了赞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不是很早,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合国之所以选定中国在教科文总部举办这次活动,是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

  在总部举办的展览全面展示了我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丰富内容及其保护措施。展览的特点是活态展览:例如来自青海省的藏族老人现场绘制唐卡,内蒙古艺人现场剪纸,连南京高大的云锦机器也搬过去了,现场织锦,这些都让观众感到很新奇。他们还把原生态的演出带到了联合国教科文总部1800人的大礼堂,当时座无虚席,礼堂外的大屏幕也有人驻足观看。十二木卡姆、长调、昆曲、侗族大歌、海菜腔、提线木偶、南音等地道的表演,赢得了40多次掌声。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特别风景

  在奥林匹克公园里,从鸟巢一直往北走,穿过下沉广场,有几十个白色的帐篷错落在一片草木繁茂的绿地上,那就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赛事期间以“中国故事”为主题、展示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祥云小屋展示区。尽管每个祥云小屋仅有90余平方米大小,但却浓缩了各地文化和民俗的精粹,人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够从这里尽情地领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纯正地道的各地民俗。

  新疆小屋的展示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主打项目,同时兼容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民俗、民间文化。新疆小屋的成员有15人,包括11名优秀的新疆民间艺人、两名大学生及两名随队领导。小屋以木卡姆表演、新疆风光等内容的挂毯为背景。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了木卡姆片段及木卡姆乐器制作工艺(如手鼓、热瓦甫的制作)。

  西藏小屋主要以格萨尔说唱表演、藏戏表演和唐卡画师现场绘画为主要项目,在民间、民俗文化的烘托下,让观众感受到西藏的神秘与美丽。小屋内展示着充满藏族特色的陶器、铜器、银器和唐卡。除此之外,帐篷里还有一件特别运来的展品——布达拉宫的木制模型,神圣的布达拉宫从高原被“迁”来了小屋内,人们不必亲自登上青藏高原也可以领略到布达拉宫独有的风采。

  四川小屋以“永不消失的羌族文化”为主题,向世人展示了“5·12”大地震后的四川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据四川小屋负责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介绍,奥运会期间,羌族有20多名艺人在北京演出,他们还出现在奥运中心区的四川小屋中,为人们展示原生态的羌族舞蹈和精美的羌族服饰。

  色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服饰是贵州小屋的一大亮点。小屋内有近千件民族服饰的实物展示,图片、多媒体视听艺术,民间艺人现场服饰“秀”,还有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银饰、蜡染等服饰工艺。贵州小屋立体展示着贵州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充分发掘其在当今社会传承与发展的状况。

  广西小屋内,民间歌手现场为观众演唱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侗族大歌、刘三姐歌谣、壮族嘹歌、瑶族蝴蝶歌等广西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李为民是广西小屋工作组的组长,他提出了一个相当“个性”的展示要求,“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每一位组员,无论是否是演出者,都应该能随口唱几段广西的民歌。”

  □ 本报记者 王婧姝 实习生 付黎明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10-21

上一条: ·五彩年画乐万家
下一条: ·南粤民歌不“老”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