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贺学君]中华多民族民间叙事诗谫论
  作者:贺学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2 | 点击数:10336
 

在中华多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叙事诗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的理论探讨,一直相当薄弱。本文拟就有关问题略论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一个问题,是关于民间叙事诗的定义。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国际(主要是欧美)学界研究叙事诗基本上是以史诗为对象的,他们的定义大多缘此而发。例如,文齐斯得认为:诗人要是置身物外,把他己身以外的那经验的世界都表现出来,就是普通所谓的客观的方法,其结果就成为叙述的诗或称史诗”[1]在这里,叙述的诗史诗被看做是同一回事。很显然,这样仅从诗人与叙事对象的关系(态度)来界定,是太过空疏和宽泛了。哈得逊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他认为,诗人置身物外的客观的诗,其实包括叙述类戏剧类,而前者又含有音节的故事史诗两种,并特别指出,有音节的故事,在严密的定义上说,是表明用小说的笔调叙述一段故 事。其取材则是武士的放荡,骑士战斗,冒险,邪术,恋爱一类。[2]司克特抓住有音节的故事继续探索,强调这一规定使叙事诗史诗的专门的规则而得到自由[3]他们尝试将叙事诗(“有音节的故事”)与史诗进行区别:内容——从重大庄严到惊险俗常;形式——走出史诗专门规则, 使用小说的笔调。司克特还认为,叙事诗并非绝对的客观,它其实是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同时,其中的故事也应是有头有尾的。笔者以为,这体现了对叙事诗更为真实的认识。但在具体研究上,西方学界主要还是集中于史诗方向。这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已经进到类型、结构、程式等相当深入的层次,其相关理论在国际上似乎成为经典一直被沿用。不过这些理论虽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不少矛盾,特别是不能完全适用有音节的故事型的作品。

我国学界关于民间叙事诗定义的探讨也歧见颇多。大体而言,上述国际学界的几种见解均有反映。王松在《傣族诗歌发展初探》[4]中是这样定义的:凡是以诗的形式 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郡应该说是叙事诗。这可以说是最为宽泛的一种界定,它将史蒋、韵文体的神话以及颂歌、祭歌、气候歌、生产歌、习俗歌等等统统归入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年版)“民间叙事诗条称:它是一种具有比较完整故事情节的韵文或酸韵结合的民间诗歌;叙事性是其突出特点;内容主要有创世英雄婚姻爱情三类。虽然明确提出了叙事诗要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是把创世神话、史诗都包括在内,也是一种广义的认识。乌丙安的见解与此相仿。他在《民间文学概论[5]中,把民间叙事诗定义为以口头诗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有一定人物、情节的故事为内容特点的歌谣作品,并把更诗勇士歌”(英雄歌谣)一并归人。这种见解认为,叙事诗除韵文形式和叙述事件之外,尚需有情节,有人物。这就将那些只有叙事而缺乏情节、人物的颂歌之类剔除出去,不过仍未能把它与史诗及韵文体的神话区分开来。钟敬文在自己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6]里,尽管也 将史诗叙事诗合为一章,指出它们都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是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但已经开始关注二者的区别,认为叙事诗应专指产生在阶级社会里的作品。自此人们对叙事诗的认识,由宽泛空疏转向严谨深入。循此思路,陶立瑶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7]一书,不仅从作品产生时间上进行区分(他认为,叙事诗产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和整个封建社会”),而且进一步强调叙事诗应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认同这种认识,李惠芳在《中国民间文学》[8]中,将民间叙事诗列为专章进行论述,同时又引入创作主体,提出作品在客观叙述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歌唱者的内心情感1992年,姜彬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词典》,把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分别单列条目,确立了各自的独立地位。它还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上进行区分,认为叙事诗所叙大多为反奴隶、反封建婚姻制度的青年男子爱情和反对阶级压迫、反对民族压迫斗争的的事,因而较少神话因素。这样就将只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表现特定历史内容的史诗和韵文体神话区划出去,使叙事诗的内涵变得日益明确。

笔者赞成这一见解,认为民间叙事诗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一种诗歌类型。它不是静态的,凝固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生命运动。就内容而言,它主要讲述人类告别童年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现实生活,早、中期一些作品虽还带有一些神话传奇色彩,但重心已落到人世间;这种世间性,随着时问的推移,愈益加浓,加重。就传承表演而言,它对传承人以及演唱的时间、地点、情境,一般没有特殊的要求,比较自由灵活。这两点,使之与韵文体的神话和史诗清楚地区别开来。后二者,不仅所反映的时代(神话传说时代、奴隶制时代)要比叙事诗早得多,而且对传承者以及演唱时间、地点、情境,都有特殊的要求,显示着一种庄严性、神圣性,不得自由而为。就艺术而言,韵文体的形式(必要时亦可辅以少量散文说白)、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它的三项基本要素。人物是故事的核心,故事是叙事的核心,韵文则是它的外在标志。这三项缺一不可,它们的共生合成了叙事诗的有机形体。这种不可分割的有机合成体,又使它同那些只具备某一项或某两项要素的叙事诗的诗歌,如颂歌、祭歌、气候歌、生产歌、习俗歌等很容易区别,从而走向真正的独立。如果通俗一点讲,民间叙事诗就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叙述人世故事的诗歌,也可简称故事诗故事歌。我以为,这样界定与阐释,体现了对既往成果的继承,也显示着认识的积极深化。本文将依照这样的观点,对中华多民族民间叙事诗进行一番粗略的考察和审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让民间艺术永盛不朽之花: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的讲述
下一条: ·[张士闪]“齐鲁之邦,民俗寻脉”:山东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