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民俗研究的行为视角:迈克尔·欧文·琼斯教授访谈录
  作者:琼斯 (Michael Owen Jones) 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20005
 


 

访谈对象: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
访 谈 者: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访谈时间:2005年2月16日下午2:56至5:05
访谈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1107室

【访谈纪要】应中国民俗学会的邀请,美国民俗学会现任会长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教授于今年2月来京参加“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表。会议结束后,应《民间文化论坛》山民先生的热情邀约,琼斯教授愉快地接受了本次访谈,先后就无形民俗与有形民俗、民俗学核心术语的定义、民俗学的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还特地以自己40年来的田野工作为基础,结合具体的个案研究,阐释了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中田野方法论与认识论,其中他与美国民俗学家罗伯特·乔治斯(Robert A. Georges)共同阐释的一个核心命题“作为行为的民俗”(Folklore as Behavior),拓宽了我们对当代美国民俗学研究领域的了解。在整理访谈录音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术语阐释和相关信息需要补充,因此我们通过电子函件提出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向琼斯教授的回复。故而,以下访谈内容根据面对面访谈(face to face interview)的录音与电子信函访谈(email interview)的文本整理而成。由于篇幅有限,访谈的前后内容及其间例举的案例分析都有大量删节,仅作“行为视角”(Behavioral Perspective)及其叙事分析模型的基本归总;电子信函访谈则与相关信息一道作为本次访谈的一个附录。专此说明。

【学者简介】

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世界艺术与文化系教授,学术领域涉及民间艺术和审美、民间医药、地方宗教、饮食习俗和象征、应用民俗学、民俗电影和摄影、职业传承及组织象征等。琼斯教授1968年获民俗学与美国研究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加州大学执教;曾先后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学术基金、斯卡格斯基金、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国家卫生总署的项目资助;历任加利福尼亚民俗学会主席、美国民俗学会董事会主席、加利福尼亚人文理事会主席等职,现任美国民俗学会(AFS)主席。此外,他还兼任伍德罗·威尔逊国家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美国民俗学会、芬兰科学院、美国应用人类学会的学术委员;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民间艺术和艺术家》书系(已出版22卷)总编辑。1996年至2001年,琼斯教授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资助下组织创建了美国民间医学资料在线网站(www.folkmed.ucla.edu),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界对民间医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近年来,琼斯教授又在美国补偿与替代医学中心的支持下组织了一项关于植物在外国移民医疗中发挥作用的大型调查和数字化工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对民间医学的认识。 琼斯教授著作等身,迄今已发表230种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组织的象征符号研究》(Studying Organizational Symbolism,1996),《民俗学导论》(Folkloristics: An Introduction,1995,合著),《探索民间艺术》(Exploring Folk Art, 1987,1991再版), 《人研究人:田野工作中的人的因素》(People Studying People: The Human Element in Fieldwork,1980, 合著),《坎伯兰郡的工匠:传统与创造》(Craftsman of the Cumberlands: Tradition and Creativity, 1989),《手工艺品及其制作者》(The Handmade Object and Its Maker,1975),《信仰疗法如何起作用》(Why Faith Healing? 1972);主编或合编的学术著作有《民俗的应用》(Putting Folklore to Use, 1994),《卡勒瓦拉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Kalevala,1987),《饮食习俗与食物习惯》(Foodways and Eating Habits,1981),《组织内部》(Inside Organizations)等。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民俗学)、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主任、博士导师;《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中国文学年鉴》、《口头传统》(美国)编委;国际民俗学组织(FF)通讯会员。

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民俗学)、理论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民俗学组织(FF)通讯会员。


       朝戈金:(以下简称“朝”) 琼斯教授,没想到我们这么快又见面了,欢迎你来到我们研究所。你一周的访华日程可谓非常紧张,能抽出时间接受《民间文化论坛》的专访,我作为该刊的编委,同时也算是你的同道,应当首先向你表示感谢! [1] 

       迈克尔·欧文·琼斯:(以下简称“琼斯”) 我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来看看。巴莫博士在会上向我转达了王山民先生的约请,能通过《民间文化论坛》与中国民俗学界的朋友和读者有更多的交流,也是此行中国的一个意外收获了……

       巴莫曲布嫫(以下简称“巴莫”):你到北京之前,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网站和北大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对你的学术研究和著作成果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还是你主谈吧。

       朝:我想中国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人对加州大学都不陌生,因为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教授就在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洛杉矶分校(UCLA)的民俗学教育我们了解甚少,你就谈谈你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情况吧。

       琼斯:我一直在UCLA担任民俗学教授。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先后开设了15门课程,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上不同的课程,比如有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民俗学的田野工作、民间文化中的组织与象征、饮食习俗与象征、影视与民俗……。就影视与民俗这门课程而言,与其说是讲授如何拍摄和制作民俗影视,毋宁说我是通过影视资料给学生们讲解民俗研究中的语境、视野和方法,分析叙事与口头表演┄,当然也包括如何通过影视手段传达和再现民俗生活,这些年我搜藏了45种民俗学影视资料,在课堂上放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另外,还有应用民俗学课程,比如怎样将民俗学的视野应用到博物馆学___,还有地方宗教、民间医学、民间信仰与宗教┄。眼下我能想起来就是这些课程……

       朝:15门课程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你的教学领域很广,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涉及,羡慕呀!

       琼斯:我在加拿大西部、阿帕拉契山区、大平原和南加州进行过田野工作,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民间艺术、民间医学、民间信仰、地方宗教、组织与象征、饮食民俗、田野作业等问题……

       朝:我在UCLA的网站上查到了你的个人信息,才知你也是从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毕业的,那里可是北美的民俗学重镇。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基本上是在美国南部进行的┄。这一南一北之间的学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琼斯:我想┄北美民俗学的影响与印第安纳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民俗学教育是直接关联的,至少部分的原因在于他们培养了许多研究生,至今依然还有不少专修民俗学的在校研究生,而且目前全美“硕果仅存”的民俗学系也是在印大。你们可能也知道,这与加州大学的情况是不同的┄,邓迪斯那里也只招收民俗学的硕士研究生;而我们系与民俗学相关的博士学位主要是“文化与表演”。

       朝:高校民俗学教育确实关系到学科制度化问题。中国也是如此,前些年学者们都在为民俗学的学科危机担忧,不过┄这几年情况似乎有了好转,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先后设立了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专业,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年我们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比较关注北美的三大民俗学理论流派,如“口头程式理论”(The Formulaic Theory)、“表演理论”(The Theory of Performance)和“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 ┄,翻译和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成果,对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阿尔伯特·洛德(Albert B. Lord)和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格雷戈里·纳吉(Gregory Nagy) 等教授更为熟悉一些。

       琼斯:看来,你们熟悉的美国学者也不少┄。这里,我要提到的人就是罗伯特·乔治斯(Robert A. Georges) [2],他也是我们学校的民俗学教授,现在已经退休了。就叙事研究而言,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乔治斯的方法论与鲍曼有所不同,他从“作为行为的民俗”这一新的视野上挑战了几代学者的固有观念,拓宽并深化了民俗学这一学科的理论思考。鲍曼提出的学术命题是“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而乔治斯研究的则是“作为行为的叙事”(narrating as behavior),他关注的焦点在于“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为视角”( behavioral perspective)┄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上一条: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意向方式: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吕微研究员
下一条: ·民俗学术语钩沉:迈克尔·欧文·琼斯教授访谈录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魏静力]佛教中国化视阈下的“打喷嚏”民俗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民俗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民俗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民俗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民俗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民俗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