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寻访最古老的老碾藤桥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钟玉成 但华民 实习生 唐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13 | 点击数:7297
 

 
 
  至今最古老的竹篾藤桥。
 
 
 
 
 
  云雾缭绕的老碾乡。
 
 
 
 
 
  等着过桥的老乡说,藤桥一次只能一人通过。
 
 
 
 
 
  走藤桥必须两臂张开抓着两边的钢索缓慢行进。
 
 
 

   偶然打开一篇网页,一张老碾藤桥的照片立刻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找到真实的藤桥成为了我们最迫切的愿望。

  老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7月2日下午4时许,我们一行3人从德昌县城出发,踏上了寻访老碾藤桥的征程。车出县城,上高速公路,走108国道,来到锦川老街子,沿着老碾河河谷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云雾缭绕的老碾乡政府所在地——魁阁场。

  老碾乡位于德昌县东南部,东邻乐跃镇,南与会理县仓田乡接壤,西抵永郎镇,北接锦川、金沙乡,幅员面积123平方公里。全乡有6个村、41个合作社,人口7007人。清乾隆时,屋基沟下游因有几座老碾房而得名。兴隆、新农几经变更,1984年4月改为老碾乡至今。乡政府距县城33公里,逢一、四、七赶集。

  老碾乡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最高点为白头山,海拔3743米。全乡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39%,以云南松为主,有珍稀的“德昌杉”和“红椿”树。境内山清水秀,村庄云雾缭绕,旱湿适中,物产丰富,农业兴盛,脐橙及无核黄果远近闻名,成片的桑园与稻田在山坡上交织,粉墙黛瓦的民房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古有老碾金银窝之称,毗邻乡镇、会理之女均愿远嫁老碾后生。当然,这里除了美丽的田园风景,恬适的人居环境,还有我们一直苦苦寻访的藤桥。

  藤桥,老碾人的交通要道

  在当地乡镇府领导的带领下,在马鞍村五社我们找到了第一座“藤桥”。那是一座用铁丝编成的钢索桥,长约50米,高约40米,上宽约1米,底部均25厘米。这怎么会是藤桥呢?

  家住马安村五社的古正银老人告诉记者,老碾河,又名锦川河、芦苇河。自东南向西北贯穿全境,在锦川街地村流入安宁河,全长57公里。已经不能看到连接两岸真正的藤桥了,现在能看到的藤桥基本上都是用竹篾铺成的。藤桥是在没有钢筋铁索的年代里,人们用富有韧性、山上随处可以找到的藤编制成的。人们将藤条按经纬线编织而成网状筒形,把两端的门设在河的两边岸上,底部铺上木板,人踩着木板行走。由于这种藤桥耗藤量大,工程艰巨,走起来也不太安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在河的两岸架起了钢索,用当地的竹子编成竹篾放在钢索上,再在竹篾上铺上木板,走起来就安全多了。但是由于竹篾铺成的桥怕雨水,每年必须要换一次,一座桥每换一次都需要将近3000斤的竹子,所以很多藤桥又改用更安全耐用的铁丝了。

  “山的对面还有3个社,有700人住,到乡政府办事、上街买生活用品、学生上学都必须要从这里经过,在老碾像这样的藤桥大概有5座”,老碾乡副乡长母开华指着山的对面告诉记者。“别看老碾河不大,但是老碾河的水量大,落差大,据专家测算其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万千瓦,行人根本无法涉水而过。因此,藤桥成为了两岸人民生活的重要通道,就这样不管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都习惯叫它藤桥了。”听老人和母副乡长这么一说,我们心里的疑问终于被解开了,怪不得就算是用铁丝铺成的桥,他们也叫作藤桥了。

  没有找到真正的藤桥或竹篾做成的藤桥,我们还是有些失望。“大坝村那边好像有用竹篾做成的藤桥,你们明天可以去找找”,看到我们失望的表情古正银老人又补充了一句。

  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带着对竹篾藤桥的好奇和一天来的疲惫,我们一行返回到了乡上。

  晚饭后,刚躺下不久,窗外传来了雨点声,听着夜雨我们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进入了梦乡。

  雨中,一个真实的老碾

  第二天早晨醒来,雨还下着。为了找到藤桥,7点30分我们冒雨出发了。我们和县上记者站的同志分头行动,县上的同志负责采访纸房村“一村一品”的蚕桑,我们继续寻找藤桥。没有了向导,只能沿着他们说的大致方向寻找大坝村的藤桥。

  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对面的山腰腾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柔软的纱衣,老碾河里的河水也在一夜之间涨了起来,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毫不停息地向下游飞奔而去。

  我们撑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田间小径上。雨滴打在桑叶上的哒哒声,雨伞从桑叶下滑过的吱吱声,鞋子踩在泥泞道路上的哧哧声,构成一支不够和谐的乡村雨中曲,有我们的期待也有着我们几许的无奈。

  上午11时30分,经过4个小时的寻找,藤桥终于在我们的视线出现了。远远望去,它就像一个长形的圆桶网横挂在老碾河上,比起我们昨天看到的藤桥显然要长很多。

  走进一看,它上面铺着的竹篾已有些陈旧。尽管它不是用藤子编成的,但它确实是我们所能找到最古老的藤桥。一时间,欣喜的表情洋溢在了我们彼此的脸上。一阵兴奋之后,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浑身上下都被雨水打湿了,鞋子也进了水。

  “虽说在铁丝上铺上了木板,但是人走上去会颤动摇摆,必须两臂张开抓着两边的钢索缓慢行进,要是背点包谷、肥料等较重的东西从桥上通过就更需要小心才行”。

  “要是下雨,河水涨大了,我们就更不敢从桥上过了”。

  “上次下雨从桥上过的时候,一不小心我的脚踩滑了,卡在了竹篾之中,幸好同学把我拉了起来,要不然……”过往的当地老乡告诉我们。

  在雨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的老碾。藤桥带给村民方便,也留下了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眼下,能把藤桥修成吊桥,成为了老碾人最迫切的心愿。

 

 

  文章来源:《凉山日报》2008年7月1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乐安花灯会:美好的祈嗣祝愿
下一条: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永久纪念雕塑在成都揭幕
   相关链接
·[裘兆远]驱蝗神:中国民间社会的蝗灾预警·[梁莉莉 胡泽凡]“非遗”如何被实践:回族民间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邢涵 康保成]略论“会首”在民间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变迁·张士闪:乡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葆育传承力是惊人的
·[张多]傣族民间社会民俗与宗教的互动·[刘星]国家政治与民间社会互动视野下的乡村裁缝业
·[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周星]直面社会事实,追求学术尊严
·[王媖娴]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之反思·[吴真]罗天大醮与水浒英雄排座次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
·寻找民间的记忆:赵世瑜谈历史研究的视角转换·[王子今]驿亭灯火向人明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