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0 | 点击数:5588
 

尹虎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北京,18.6万字。

  本书获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出版基金的资助。

  1 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口头诗学又名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是一门关于比较口头传统的学科,它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60年代,至今仍然产生巨大影响。其学术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古典学、语言学和人类学。欧洲古典学,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中叶欧洲民俗学,都促进了史诗的研究。20世纪世界史诗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受到历史研究的启迪,以及分析程序的日益严密化,人们对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料进行冷静思考。英国古典学家鲍勒首创口头诗歌和书面诗歌的对比研究,重新界定英雄史诗,深入阐发了它的文类意义。60年代美国学者洛德创立比较口头诗学研究新领域,揭示口头史诗传统的创造力量,确立了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洛德的研究表明,史诗研究不再是欧洲古典学的代名词,它已经成为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口头传统研究。70年代后陆续出现的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新学说,充分利用了口头传统的活态资料,吸收当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成果,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大大提高了口传史诗研究的学术地位,使它成为富于创新的领域。

  (2)选题意义
  与中国蕴藏丰富的史诗传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的研究起步晚,理论探讨还很薄弱,国际学术影响不大。中国大多数史诗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被陆续发现的;而史诗的搜集、记录、翻译、整理、出版,还是近30年的事情。我国史诗研究起步更晚一些,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开始于80年代中期。口头诗学研究可以促进我们在口传史诗资料的采集方式、手段、文本整理、编目归档、保存利用等环节上的科学化,实行现代化的系统管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开辟新学科的任何实验中,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的质量以及搜集的方式。

  2 内容(主要思想):视角、方法、途径、目的

  该项目以帕里、洛德、纳吉和弗里等学者的代表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欧洲民俗学历史、口头传承研究历史和美国民俗学百年历史的视角下,系统阐述帕里-洛德的口头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形成过程,确定它在西方民俗学历史上的地位,说明它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关联。帕里-洛德学说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民俗学理论,其更大的背景是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学术范例。口头诗学与普洛普的形态学方法、奥利克的史诗法则,都属于文本模式的研究。口头诗学上承阿尔奈、汤普森的芬兰历史-地理学方法,下开民族志诗学和表演理论的先河。该项目将系统研究口头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范畴。对口头诗歌的叙述单元、结构、文体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从歌手的表演的角度,重点讨论口头诗学的程式、主题、本文概念;史诗传统的演进模式、本文化过程;史诗的故事模式等问题。在书写与口头传承的对照过程中揭示口承文艺的诗学特征,认为它是先于书面文学而出现的、与语言的口头性这一首要特征相联系的现象。口头诗学研究强调比较的方法,该方法以文本、文类、传统为依据,目的在于探讨口头传统的内部运作过程,揭示口头传统的创造力量。

  3 价值: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将摆脱一般文艺理论以作家文学为对象的局限性,突破了一些既定的思考模式,走出口头史诗研究的一些误区。
该项研究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有新的理解:①田野工作的意义;②表演中的创作问题;③主题和程式;④传统与创新问题;⑤口传史诗的统一性和有机体;⑥作者和本文;⑦共时与历时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问题;⑧创作、表演、流布的概念和史诗传统的演化模式以及史诗文本的演化问题。

  中国的史诗研究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研究了史诗,但是,这种研究还不是史诗学意义上的学科自觉,表现在多数学者没有将口传史诗作为口头传承的民俗事象来研究,而是从经典的教条出发,学术研究和意识形态相互混淆,作家文学研究和口头传承研究相互混淆。因此,有必要对现在国际通行的民俗学方法论和理论,进行全面的介绍和研究,建立新的概念体系,有效利用新的方法,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我国是口传史诗蕴藏很丰富的国家,口头诗学理论在这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
下一条: ·新书推荐:《中国民俗史》(先秦卷)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