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静华]拉祜族史诗的生长和延展:书写文本的意义阐释
  作者:黄静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4 | 点击数:6288
 

      摘    要:拉祜族史诗的文本形态容纳了口头文本与书写文本。用“史诗”对拉祜族表述传统所进行的命名, 始于多部书写文本的整理与出版。书写文本中, 拉祜族拥有在史诗文学类型上的相对完整性, 并被放置在线性时间中进行阐说, 成为特定时期的文化遗存物。书写文本的意义建构中, “史诗”一词主要被予以作品意义的阐说, 具有可阅性却在歌唱性上有所缺失。书写意味着一种崭新叙述的生成, 这不仅显现为叙述者的新生和多元, 也在媒介载体、语境形态、受众期待、功能阐释等的更换中重新建构文本意义。

      关键词:拉祜族史诗;书写;口头;作品


      拉祜族史诗的文本指代是双重的:书写作品、口头或仪式演唱。以口头语言唱述起源问题和追溯族群历史是拉祜族既有的生活传统,其存在逻辑深浸和自明于民众的日常世界。在更广阔的沟通情境中,这一表达传统被冠之以“史诗”,关于该命名的标志性事件为多部书写文本[1](汉语文本和拉祜语文本)的陆续整理和出版。记录、整理、印刷的规划工程持续时长超过50年,跨越多个生活区域,流露着让拉祜族生活传统在他文化中被表述和能表述,他者话语亦要在拉祜世界中种植的殷切期盼。书写文本的出现,实现了“史诗”话语在拉祜族世界的传播,也使既有传统的生命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宽,当然,其间也有诸多话题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称为“作品”的文字文本

      拉祜族有“史诗”,成篇成册的各类印刷文本便是这一事实的有力证据。这些文本叙述诸事物起源和追忆群体生活史,并以短句成行来表明诗的样式。对于拉祜族史诗的建构历程,有文可做参考:“1959年拉祜族神话故事《札努札别》在《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成为拉祜族民间文学作品进入中国民族文学园地的首篇作品。60年代,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部分师生,受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委托,深入到拉祜族比较聚居的澜沧、双江、孟连、勐海等县,对这个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普查,索辑了不少民间文学资料……70年代后期,昆明师范学院60年代搜集的一些作品得到整理发表,其中以拉祜族创世神话史诗《牡帕密帕》影响最大……8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其成果亦招人注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就有拉祜族文学部分的介绍;《民间文学》刊物上发表了拉祜族史诗《古根》的片段;《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故事集成》、《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拉祜族苦聪人歌谣集成》等专集先后出版……上述成果促成拉祜族历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拉祜族书面文学历史的整体勾勒中,可看到一种“走向”、“进入”的姿势趋向。此趋势中所结出的拉祜族“民间文学”硕果中,《札努札别》、《牡帕密帕》和《古根》最被强调,巧合也罢必然也好,这正是可被命名为英雄史诗(尽管被认为是雏型)、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的文字文本。在被视为是拉祜族文化传统结晶的过程中,这些文本置身于“一个完善的民间文学出版、流通机制”[3]之中,不仅成为他者了解、研究拉祜族文学的主要参照,也被部分拉祜族民众承认和接受。在相对完整的吐纳之中,书写文本要成为“拉祜族传统”的意愿可谓执行得清晰和坚决。

      目前可见的多部拉祜族史诗文本在言辞表达、叙事顺序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从“史诗文本的容量巨大,从人类起源到创世,从早期生活到农耕生产,从迁徙到民族形成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尽在其中”[4]这一知识标准来看,这些文本能共享“史诗”的意义指导,能共述“史诗”的意义指向,并共构着书面文本语境中的拉祜族史诗图景。以“创世”、“迁徙”和“英雄”的类别划分来观照拉祜族的表达传统,其史诗意义在“作品”话语中得到明确表达。作为书面文本的标配词语,“作品”一词意味着书写文本所承载的是具有文学身份的“史诗”。各发行单本和出版汇集[5]皆以统摄性话语为所收录之文本的作品属性进行了前提式规定。如《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所收录的文本被分至不同文类,又统合于“民间文学”这一学术命名:“考虑到拉祜族民间文学的完整性和特殊性,把已有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统编在一卷之中”[6]。又如《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专录韵文形态的叙述传统:“本书共收入拉祜族民间诗歌10部,其中史诗3部,抒情叙事诗5部,祭祀歌2部。这些诗粗犷纯朴,语言浅近明快,风格特点明显,对偶句随手可拈,唱天必定唱地,唱男必定唱女,四字联词别具韵味”[7]。再如《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所收纳的拉祜族叙事文本自然被命名为“古典史诗”,并有明确的各自类属:“古典史诗是一种结构庞大、富有综合性特征的民间长篇叙事诗,一般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迁徙史诗三类。”[8] 恰巧地,三部集成为所收录的拉祜族叙事作出了文类层级上的界定:民间文学——民间诗歌——古典史诗。可言之,“作品”的能收纳和被收纳本身即是文学属性的赋予和呈现。

      除了集成收录行为,亦有以他者眼光对“作品”进行文学属性的论述。如对具体书面文本的评价:“拉祜族的神话史诗《牡帕密帕》气势宏伟,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牡帕密帕》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民族文化‘百科全书’,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的珍品。[9]又如,认为《古根》“以历史实际为背景,以神话虚构为手段,叙述了拉祜族对民族发祥之地的怀念和敬仰;记录了拉祜先民千辛万苦的迁徙历程”[10]。再如,《葫芦里孕育出来的诗意——论拉祜族民间诗歌的美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以《造万物》诗篇为例,指出其运用拟人和拟物的修辞,体现出人和自然的生命的同构关系:“这葫芦孕育出的诗意不但是拉祜民族重要的文学遗产,更是中国民间诗歌宝库中最为闪亮的珍珠”[11]。上述论说先以“珍品”、“珍珠”等词语在逻辑上设定各书面文本之“作品”归属的毫无疑问,继而便以书写世界的文学标准来予以论述。书面文本自以书面文学的话语来待之,然而,仔细阅读这些文学意义的授予过程时,常会感觉书写者的受限,似乎大多时候只能在主题内容上有所阐发,文学表达的修辞审美少被或难被言说。必须承认,当被规划入文学或诗歌殿堂,拉祜族史诗的“下里巴人”气质被书面文本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书面文学知识的用武之地也实在颇为狭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董秀团]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 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
下一条: ·[马克·本德尔]举证策略:以彝苗史诗民间物质文化和环境意象为例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