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非遗+”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发展路径
  作者:赵艳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1 | 点击数:3615
 

  近年来,“文化+”成为跨界融合的一个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已围绕融合式创新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有着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动因。从内在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具有鲜明的流变性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多领域的跨界合作是其保持生命力的根本要求。从外在动因看,社会各领域也希望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其作为新的创意、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资本,来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而作为一个整合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的种类非常繁复,原本就已跨多个领域,有与各领域融合的便利条件。可以说,从构思到消费的每个生产链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个可能实现跨界融合。

  当下,我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等各个方面,覆盖领域已十分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新空间,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功能,获得新的传承活力的同时,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显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积极态度拥抱新时代、新环境的方式,它的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同当代社会、当代生活发生联系,保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但我们欣喜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共赢效果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现并不能为所欲为的,因盲目借用和融合而造成恶劣后果的教训并不鲜见。以传统戏曲来说,不仅普遍存在戏曲盲目借鉴和吸收话剧和歌剧的理念及艺术方法,使其成为“话剧+唱”;也存在地方戏曲一味向京剧等大剧种学习,音乐、表演上严重趋同化,从而使剧种特色模糊化。如同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如此包装》中大力讽刺的,所谓的“包装”,如果是非要在好好的评剧中加上流行伴舞和说唱,那不要也罢。基于此,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现需要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我们暂且将这些原则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线”。简要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不可触碰的基本“红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能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的结果,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性过程和历史性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对其进行当代的融合性发展,但一定要以尊重其历史性存在为前提。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动吸收还是被动输出式的融合,都要立足于其真实性,谨戒以假乱真,更不能以假为真。真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同样也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准则。我们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流变性,不同时代对其有不同的创新和发展。但如果当代人将自己的创造冠之以前人所为,视之为历史存在,则无疑与文物赝品一般无二了。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色和核心技艺不能丢失。主要特色和核心技艺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是其根本价值所在。如一些地方戏新编剧目,在伴奏上追求中西混合,所谓的“新唱腔”离传统唱腔越来越远。这种戏剧和西洋音乐的结合并非强强联合,而恰是以丧失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剧种个性为代价的。再以剪纸技艺为例,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的核心技艺是雕、镂、剔、刻、剪等技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不同地域的剪纸有着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剪纸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价值所在。剪纸艺人可以从影视、文学、新闻中广泛取材,可以多方面吸收绘画、雕刻等艺术技法,以丰富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可以由单纯用纸张丰富为用金银箔、树皮、树叶、布帛、皮革来剪刻,灵活运用挂历、明信片、画册、卷轴、相框等载体来丰富表现载体;还可以进入旅游景区、各种展会、电商网络平台等来拓宽展示与销售渠道。但如果不顾及、不尊重剪纸的核心技艺和主要特色,而是一味盲目模仿和借鉴,便丢掉了剪纸技艺自身的传统技艺和地域特色。当所有剪纸都千篇一律、似曾相识,虽整齐却丢掉了灵动与特色,无疑不啻为一种文化灾难。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践行。可以想见,未来社会各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会越来越多元和深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新业态也会愈加成熟。我们乐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实现有效融入现代生活。梅兰芳先生提出戏曲改革应“移步不换形”,也希望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拥抱现代生活的同时能“移步不换形”,永葆生命活力!

  (本文系2017年山东省旅游发展课题研究项目“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发展研究”、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泉城建设路径研究”(JNSK17D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01-18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创新式的“非遗”传承需要保留其本真样态
下一条: ·方李莉: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走出生态文明之路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