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万建中]民间文艺的审美法则与优势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5 | 点击数:3636
 

  民间文艺活动开展的动机,首先在于它是美的,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其中,也主要在于可以获得审美享受。我们在强调民间文艺特殊价值的时候,不能忽视其作为文艺的审美特征。[1]而此种审美特质还没有被完全揭示。

  一  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审美状态

  艺术家作品是社会分化的结果,而成为一种相对专门和独立的美学活动。艺术精英主义的意义在于它表达了人类精神升华的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其视野的盲区,它遮蔽了民间的审美生活。

  文学艺术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民间的审美生活始终真切地存在着。民间文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未从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它保存了一种与古代生活和原始文化一脉相承的浑融性质,并且持续地自我发展。民间文艺和艺术家作品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平行的发展系统。

  在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上,所有的文学本身就是主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互相交融的产物,但民间文艺作品与艺术家作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个艺术家对某地某方面的生活无论多么熟悉,但也只是“熟悉”而已;他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当地民众,他不可能完全和当地人一样去生活、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家需要花专门的时间去观察、熟悉、感受和认识他要表现的社会生活,这一社会生活成为他在一段时间内专心观照的对象。艺术家作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创作者要写好一部作品有些困难,这困难来自作者本身,如果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审美趣味等达不到一定境界的话,创作就会进入困境。

  而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是民众自己。一个地区的民众拥有当地生活知识的产权,这是毫无疑义的。他们对这些生活现象背后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民间文艺活动完全可以在自然的社会生活状态下进行,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

  我们可以说,民间文艺具有艺术与生活的双重属性。民间文艺是一种艺术创作,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众在创作民间文艺作品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创作活动,常常是伴随着物质生产或生活一道进行的。这是说,民众的创作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民间文学是‘我口唱我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与其说它是一种客观写照,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的主观抒发。其创作的冲动,并不在于反映的愿望,而在于发抒的欲求。在这种特殊的创作活动中,创作的主体常常又是对象本身,主、客体之间几乎相融无间。”[2]

  民间文艺以内涵的审美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这是一种审美型的生活,生活化的艺术活动。与艺术家作品相比,民间文艺作品具有明显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性。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又不是一般的生活方式。将民间文艺归属于一般的生活方式,如同将它上升为纯审美意识,同样不符合民间文艺作品口承传统的特质。

  民间文艺作品创作排除了一些狭隘审美功利的束缚,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往往难以分离。尽管不能说民间生活本身等于民间文艺作品过程,但两者是高度融合为一体的。民间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呈现,其艺术性又是针对这种生活功能的存在而展开的。如果将民间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其生活属性分离,抛开民间文艺作品的生活功能去空谈它的美,换句话说,去进行无功利性的审美,那么,民间文艺便被生硬地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丧失其活泼泼的生活相,这样,它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的对象,实际上已经完全失落了。

  二  群体在场的审美意向

  民间文艺是民众的精神产品,其生产方式与艺术家的创作生产不一样。艺术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的方式进行,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在场情境的审美活动。民间文艺作品在民众中产生、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具有自己风格的民间文艺。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所以,民间文艺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

  艺术家强调独创性或个人风格,没有创作个性的艺术家不是好艺术家。因此,艺术家的文学修养、审美趣味、对历史或现实社会的认识在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间文艺作品的审美体验是在表演现场实现的,尽管也强调表演者的表演个性,但他们必须遵循当地传统的表演范式,表演的效果取决于在场情境。我们都知道民间文艺作品是由群体创作,实际上,这种群体性的审美特征不仅表现在群体创作上,更表现在审美是在群体在场的情境中实现的。表演结束,在场情境便不存在,审美体验也告一段落。如果没有记录,每次表演只能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下一条: ·[季中扬]“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
   相关链接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民间文艺发展内在逻辑探微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
·[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施爱东]为民间文化事业培育青年人才·[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祝鹏程]重审中国民间文艺的“民研会时代”·[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 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
·[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