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
  作者:张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5582
 

本期新青年:张静,女,湖北黄陂人,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民俗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推介语:本文立足于民俗学视角,将谣言的传播和变异视作一种人类固有的文化现象看待,系统评述了西方民间传说研究中的谣言研究。


 

  一、谣言研究在民俗学领域的兴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谣言、流言和都市传说研究逐渐兴起,既有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也有传播学、伦理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的方法。西方学界对谣言同样也是多角度切入的,民俗学家自1970年代起,已经将谣言纳入研究视野。民俗学家关注谣言文本本身,视其为人类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为谣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从学术史角度考察,西方民俗学对谣言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开始的民俗学转型。民俗学家们将目光由乡村转向城镇、由农业生活转向都市的工业化生活、由口头传统转向大众传媒,开始关注当代都市民俗。他们抛弃民俗是文化遗留物的观点,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当代,对“民”和“俗”,以及“民俗”重新进行定义,学术取向上由文学向人类学转向,在民间文学领域内主要表现在研究重心由文本转向过程(process)和语境(context),将更多的人群和体裁纳入研究领域,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对都市传说的关注。
 
  具体到传说学领域,罗布特·乔治斯(Robert A.Georges)、吉莲·本耐特(Gillian Bennett )、琳达·德格(Linda Degh)对统治民俗学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格林兄弟的传说定义提出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传说是不是故事或叙事,是不是被设定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是不是讲述者和听众都认为是真实的。在持续的讨论中,传说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大体来说不再将是不是叙事或故事作为区分传说的根据,同时将定义的核心由“事实(truth)”转向“信仰(belief)",因此原本因为没有完整叙事情节而不被纳入传说范畴的体裁,因与信仰密切相关而被纳入了研究的视野,如元传说(memorate)、谣言(rumor)、流言(gossip)、个人叙事(personal experience)等,这些体裁关注个体和当代,往往涉及某些社会问题,也是其他学科关注的对象。当时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作的吉莲·本耐特和保罗·史密斯自1982年开始举办都市传说研讨会,并于1988年成立了世界都市传说研究会(ISCLR,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Legend Research),协会杂志《都市传说》(Contemporary Legend)成为都市传说及相关体裁研究的平台,聚集了来自众多学科的学者。
 
  民俗学家原本往往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叙事文本的内容、形式和结构进行研究,受到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的影响之后引入了语境化(contextualize)的方法,将文本与情境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欧美民俗学家将都市传说、谣言、流言等视为民间文学,并运用学科独有的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一)从体裁学的角度进行界定,探讨谣言的特征和其他相关体裁的关系;(二)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了大量原始资料,包括文本、文学影视作品、相关民俗志资料;(三)运用一系列民俗学成熟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二、谣言作为民俗事象的文类属性
 
  如果我们抛开对于谣言这一文类的价值评判,单从文本形态的角度来考虑,那么,谣言、流言和都市传说都是当代的民间叙事,更准确的说,属于“传说”这一体裁。曾经担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的布鲁范德在《北美民俗研究》中,将谣言(rumor)、流言(gossip)、都市传说(contemporary legend)、轶闻(anecdote)、个人叙事(personal experience)等都归入传说一类。由于谣言和传说在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社会谣言理论可以被运用于传说研究,反之,民间传说的研究方法也可应用于社会谣言的研究。这些体裁具有传说的共有规律:至少包含一个事件(cvent),内容上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形式上较为自由,有地方化和合理化的特征。
 
  谣言与传说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布鲁范德在对谣言和传说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结论说:“传说、谣言、轶闻、都与人们口常生活中据说发生了的、不寻常的、甚至奇异的事件有关。人们谈论叙述这些事件,解释这些莫辨真伪的奇闻异事,以通知和警示他人。其结构是松散的,每个版本的复述,都是讲述者利用传统因素再创造的故事。对于讲述者和听众而言,传说似乎是可信的,因为它们包含了两个’现实的因素’:某一可证的事实与‘通常信以为真的错觉’。”谣言和传说,往往都有“确认的惯用语”,如“这是我邻居的故事”“这是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来的,他认识当事人”“我在报纸上读到过这件事”,诸如此类,谣言和传说一样,都与即时新闻同属一类,因此在当代民俗中,大众传媒通常也会起到谣言(传说)媒介的作用。
 
  盖尔·德·沃斯(Gail de Vos)进一步梳理了都市传说、谣言和流言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都市传说,“是在当代社会口耳相传,被当作事实讲述和展现的传统变异的故事。它们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内广泛流传”。流言,“是无意义的闲谈、没有根据的谣言、闲聊、有关个人或社会事件的难以控制的谈话或书写。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琐碎的。流言传达与人有关的信息,可以反映正反两方面的意图”。谣言是“一般的谈话,传闻或道听途说。一般来说是简短的、揣摩的信息,缺乏明确的叙事元素。主要是涉及个人的事件,也可以涉及很有声望或很重要的地区或事件”。
 
  谣言、流言与传说这三种体裁之间有相似性甚至重叠之处,都是人们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信息交换的工具。讲述者和读者可以借此搜集信息、表达观点、增加或者替换某些信息。沃斯归纳出三种体裁的相似性:运用明确的细节和对话加强可信性;包含非正常的经验或实践的内容;根据当代的情况发生变化,但是会从传统和流行的民间信仰中吸取素材;具有传递信息和探究缘由的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张青仁]结社的断裂与重建
下一条: ·[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