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李淑]天人之间的三元节
  作者:李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5 | 点击数:5531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源于节气时令,有源于神话传说,有源于宗教信仰,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古代节日多设于叠日与朔望日。叠日之节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朔望日则是更隆重的正月初一元旦,正月十五元宵,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等。我国传统历法以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最基本原则,故而古人更重视每月的朔日与望日。古时京城中的重要官员朝见皇帝,就有“朔望朝参”的说法。设置在初一、十五的诸多传统节日,其中有三个又自成一个系统,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以及十月十五下元,也称“三元日” 。虽然这三个节日今天的知名度有很大差异,但在这三个节日成型之期却各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效用,并且包含了传统文化中完整的天人观念。

      那年“烧灯”的上元节

      三元日中,上元节是人们最为熟知和喜爱的一个节日,也称元宵节。宵者,夜也,从节日名称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主要活动集中在夜间的节日,由此,古时元宵最典型的活动,就是观灯。

      时至今日,正月十五闹元宵,全国各地仍有观花灯、猜灯谜的活动。古人所观之灯,有的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灯笼形制,如花灯、影灯、彩灯;也有我们不常见的明火,类似于火把、火堆,故而也叫烧灯。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认为唐朝已发展得国富民强,就举行过大型的烧灯活动, 《太平广记》记载,他“盛饰宫掖,明设灯烛,壮奏乐歌” ,并邀请了前朝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一同观赏。这样的烧灯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财,太宗此举,本欲夸耀国力日强,胜过前朝。谁知萧后看过,不以为意,还向太宗描述了隋炀帝时期烧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逢除夕之夜,就会在宫殿前院燃起数十座火堆,火堆所烧皆是沉香木,而炀帝尤嫌火焰暗淡,要在木材之上浇以甲煎助燃,这种油脂类香料可以使火堆光焰达到数丈之高,且香闻十里。这样的烧灯活动,一夜之间,要耗费沉香木二百余车,甲煎二百余石。太宗听完萧后的描述,虽然嘴上说着隋炀帝奢侈,心里也不得不佩服隋朝财力雄厚。

      对京城的百姓而言,上元节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不用受到宵禁制度的限制,可以在夜间自由穿行于热闹的坊里之间。古时的城市管理中,夜禁行是一条重要规定,到了夜间,城中里坊之间的门、分隔道路的关卡都要关闭,普通人不允许上街随意走动。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上元节,才会破例。唐朝的规定就是“上元后三夜不止行,不阖里门” 。影视剧作品中,人们穿行于灯火阑珊的闹市情节,如《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薛绍的相遇,也只有在上元节这样的节日背景下才可能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元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从《岁时广记》等宋人笔记史料来看,元宵食“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当时出现了“糖元”“圆子”这一食品,常在元宵节中食用,后来元宵节必吃糖圆子,这种食物也就被命名为“元宵” 。时至今日,除了观灯、赏月、吃元宵,不少地方还根据民俗,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丰富的表演,为最后的新年庆祝日增添热闹气氛。许多地方政府规定正月十五以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能体现出这一节日传统的分界意义。

      屡屡“出界”的中元节

      如今说起七月十五,大家都习惯性地想到“鬼节”与“盂兰盆会” 。鬼节概念最终成型依托于佛教的盂兰盆节,然其起源,与中国传统的四季阴阳理论相关。

      《礼记》中有天子诸侯并三公九卿在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注《礼记》 ,解释秋为白帝,白帝主杀伐,为鬼神。同时,古代王朝官方祭祀中十分重要的春秋二社,有追思纪念祖先的重要寓意,其中也就包含了“事死”这一内容。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土,佛弟子目犍连入地狱救母的故事,恰合儒家孝道思想,广为流传。这个源自《佛说盂兰盆经》的故事,明确提出了要在七月十五日举行供养仪式,于是,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起,中原地区也开始举行盂兰盆斋会。

      盂兰盆会自梁武帝萧衍始,并非偶然。这是一位典型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帝王,年轻时军功卓著,可以说是南朝梁国真正的建国者,而晚年却怠于政事,沉迷佛教,四次出家,致使天下三次捐资为他“赎身”还俗。萧衍笃信佛教的献身行为并没有为他带来福报,最终被叛臣囚禁,饿死在宫中。这位兼通经史与佛典的皇帝,做出了很多佛教中国化的规定。譬如,原始佛教中不食荤腥的戒律,指的是不吃葱、姜、蒜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和带血的生肉。如今我们看到中原地区寺院吃素的戒律,是禁食所有肉类,这一规定便来自梁武帝。

      盂兰盆会在南北朝以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重视。武则天时期,逢七月十五,会从宫中送出盂兰盆至各个寺院供养,这个过程还要让百官一起在城楼上观礼。皇宫中送出的盂兰盆,并非普通的瓜果贡品,而是金玉打造,宝石镶嵌,饰以彩色锦帛的工艺品,价值不菲。以致后来到玄宗时期,专门下令去除佛事法会上的奢华之风, 《册府元龟》明确记载了这一诏命,“每年盂兰盆,宜用真实饼果装饰,不须用金宝缯采,浮假之物” 。

      随着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普遍化、世俗化,七月法会的影响力在乡里间竟胜过了传统的春秋祭祀活动。敦煌地区的出土文书显示,在民间社邑推动和官方认可下,春秋二社逐渐转化为乡邻们局席宴饮的契机,而“攒局”的名目正是“设斋” ,地方机构也随之设置了春秋官斋。这样的转变引起了国家的注意,唐高宗、唐玄宗都曾下诏禁止以斋会形式侵夺春秋祭祀原本的仪式和功能。尽管如此,佛事斋会中祈雨、度亡的内容,与传统祭祀中注重农时、追思先人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仍旧不断发展。至今日,中元节的风俗内容同样丰富起来,祭祖、放河灯、烧包、挂锄等等,形式多样,但思想核心仍旧是最传统的慎终追远。

      健康环保的三元节

      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源于中国道教的世界观。这一系统的建立时间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志·张鲁传》注中引《典略》一书,提到了道教祛除疾病的祈祷方法,写三份告罪祈祷的文书,分别“上于天、埋于地、沉于水” ,向天官、地官、水官祷告。约北周时期成书的道教典籍《无上秘要·三元斋品》中则进一步论述,俗世之人的罪恶会被三官记录判罪,需要在三元大吉庆日设斋祷告,“三元日”自此成为一个与三官匹配的系统。

      后来的道教典籍,将三官与三元日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附会,传东汉年间一位鸬鹚转世的年轻人陈子祷,与东汉龙女结合,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生下三子,就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元日自此成为了三官的诞辰,故而,南北朝以后,三元日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朝皇帝自称老子的后人,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十分超然,故三元节得到朝廷的重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就有敕令,下元斋日停宰杀渔猎,不准吃肉。并从敕令颁布后,每年的正月、七月、十月元日,都禁止屠钓。

      现代人每逢节庆,都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有些传统习俗中的祭祀,也多用牺牲,唯恐不够甘美。其实,古时很多节日都有断绝杀戮、爱护生灵、忏悔罪过的意义。根据《说郛》一书的记载,时人无论是佛教信众参加盂兰盆会,还是道教信众参加三元日的斋醮,抑或普通百姓在元日祭祀先祖,供奉的祭品乃为新米、新酱、时令水果,且茹素之人十之七八,屠门为之罢市。宋明以后,逢三元日节庆,有三官信仰的人都禁荤食素,可以说非常健康环保。

      下元节本是道教神仙系统中的水官解厄之期,与上元、中元并举,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却已经不太被提及。一些地区仍会在十月中旬进行祭祖活动,但已不再将这一活动与下元节相联系,只有道教还在三元日的系统中,继续保持着下元节的斋醮活动。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9月15日 8版 学苑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韩雷] 论作为身体实践的民间节日
下一条: ·[黄美龄]寒露:鸿雁南飞,遍地冷露
   相关链接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
·[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曾玲]“创造传统”:当代新加坡中元节研究
·[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默音]七月半谈“甲马”
·[张士闪]“ 鬼节”与“鬼结”·Culture Insider: China's Ghost Festival
·[崔震]莱芜中元节田野调查随笔·[戴望云]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吗?听听民俗学家怎么说
·[刘宗迪]“鬼”是人的另一半·[侯博觉]梦回京华中元节
·[胡迌]台湾民间祭拜之中元节祭拜·陈建宪:祭祖形式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曲振明]“老鼠娶媳妇”与敬鼠风俗·桂北中元节:万盏河灯耀资江
·山西洪洞大槐树将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刁统菊 赵容]山东中元节述略
·[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张士闪]七月十五:被边缘化的鬼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