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文化+科技:文化传承更炫酷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张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1702
 

《降魔成道》动画短片及其相关衍生品在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展出。

      打造线上直播平台、推出移动客户端、研发掌上应用APP、利用VR/AR技术盘活馆藏资源、自制动画片……如今,文博单位在利用新技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可谓花样繁多,而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V故宫”的新探索

      近日,微信公众号“微故宫”发布一则题为“V故宫:唤启灵沼梦,身在水晶宫”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据文章介绍,在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内,有一座从未真正完工的西洋式建筑,该建筑名为“灵沼轩”,又被称作“水晶宫”,因辛亥革命爆发停工,之后一直处于未建成状态。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故宫博物院旗下的“V故宫”推出“灵沼轩虚拟复原全景展示”项目,通过采用相关数字技术和时下VR技术,在移动端将这座西洋建筑的实景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引入了虚拟修复,在故宫专家的指导下用数字技术复原了其竣工后的风貌。

      “这个项目超炫酷,当年去故宫博物院玩,就好奇水晶宫修好了会是什么样子。”“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我们传承文化的内容和方式。”“这个项目令大家耳目一新,希望后续能够加入一些有趣的闯关游戏,增强项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故宫博物院也讲讲虚拟复原的过程吧,感觉每个细节都藏着很精彩的故事。”……在微信文章的留言区,网友在表示好奇与赞叹的同时,还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希望能帮助这个项目做得更好。从文创产品设计到运用各种新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故宫博物院作为文博单位中的翘楚,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为给公众提供欣赏古代宫廷建筑的新方式,给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高质量的可交互故宫三维可视化资源,故宫博物院打造了‘V故宫’项目。该项目集合了故宫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故宫古建筑、文物三维数据等优质资源,并以包括剧场、穿戴设备、移动终端等在内的多种交互体验方式为基础,不断引入新技术,在充分保护文物的同时对故宫博物院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故宫博物院“V故宫”项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以内容为主,有底线有原则

      在利用数字技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条路上,故宫博物院还有很多并肩同行的“朋友”,这些文博单位并不满足于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和存储历史文化资料,而是以“创意+文化+科技”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更多时代内涵。

      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时长为32分钟的动画短片《降魔成道》,就是在“创意+文化+科技”这种模式指导下诞生的作品。该动画短片由敦煌研究院根据敦煌莫高窟254窟中的《降魔成道》故事改编而成。“在尊重史实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形象、生动且故事性强的方式,为公众讲解那些藏于学术报告中,并鲜为大众熟知的文物知识。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在图像采集、动画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动画片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方式,值得在文博单位推广下去。”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表示,《降魔成道》这部动画片的社会反响很好,如今经常受邀在各类大型展会活动中展示,“这说明,文化的传播和推介需要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文博单位需要有这样的作品,能够在各种场合方便而浓缩地将传统文化展示给观众。”

      “不过,在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的不断更迭是无法避免的,作为文化创意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沉下心来亲身体验心中所想,并在体验过程中找到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而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去套用文化内容,甚至是代替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精神。”说起应用数字技术开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动画片,陈海涛在接受采访时格外强调了保持文化精神内核不变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需要以内容为主,并且有底线有原则。

本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09-01 第3版:特别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非遗+资本:有潜力 有难度
下一条: ·文化+创意设计:传统文化“活”起来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