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01 | 点击数:4268
 

  黄石生于1901年,本名黄华节,另一个笔名是黄养初,是中国现代民俗学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他的著述颇丰,研究领域也相当广泛,其主要学术方向是神话学和女性民俗研究。主要著作有:《神话研究》(1927)、《妇女风俗史话》(1933)、《端午礼俗史》(1963)、《关公的人格与神格》(1967)、《中国古今民间百戏》(1967)。译著有:卜伽丘著《十日谈》(与胡簪云合译,1930年)、顾素尔著《家族制度史》(1931)。

  大概由于黄石是一个纯粹学院派的学者,不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办民俗刊物的民俗学家几乎都是地方性的学者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民俗采集经验,早期他没有归属于哪个学术派别。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妇女风俗考》、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石民俗学论集》等书,陆续收录他早年写作的民俗学、神话学论文,长期湮没无闻的黄石,其学术成果和学术成就才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

  据其所著《神话研究·编后》记载,黄石大约于1923年的“双十节”从海外(暹罗)“飘流归来”到了广州,进入位于白鹤洞一带的协和神科大学上学,前后凡四年。在校期间,在校长龚约翰(Dr.John S.Kunkle)的支持下,潜心研究神话,完成《神话研究》一书的书稿,并部分地在学校的学生刊物《晓风周报》上发表。离开广州协和神科大学后,大约在1927年前后的暑假,着手整理、改削、增补已大体完成的书稿,交付出版社出版。大约1928年初到香港《华侨日报》做编辑,时间很短,据赵世瑜考辨,5月便又回到协和神科大学(《黄石民俗学论集·序》)。大约于1930年赴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在吴文藻门下专攻宗教及民俗(《民俗学集镌》第2辑《介绍本辑著译者》,1932年8月1日,杭州中国民俗学会发行)。他的许多重要民俗学论著是在此写作的,如:《胭脂考》(《妇女杂志》第17卷第4期,1931年4月)、《一篇表现妇女生活的古诗——郑风〈秦洧〉》(《妇女杂志》第17卷第7期,1931年7月)、《苗人的跳月》、《迎紫姑之史的考察》(《开展月刊》第10—11期合刊《民俗学专号》,1931年)和《满州的跳神》(《民俗学集镌》第2辑,中国民俗学会发行,1932年8月1日)、《再说紫姑神》(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编《民众教育季刊·民间文学专号》第3卷第1号,1933年1月)等论文和专著《妇女风俗史话》(1933)。自1932年10月即《民间月刊》编委会改组后的第2卷第1期起,黄石被聘为该刊的撰稿人(其他撰稿人有:江绍原、顾颉刚、赵景深、周作人、谢六逸、钟敬文、钱南扬、王鞠侯、娄子匡、曹松叶等十人),但始终未见时在北京的黄石为该刊撰文。

  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文藻周围,形成了一个青年学者的团队,名称叫“社会学社”,黄石也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在他(吴文藻)主持下的燕京社会学系,先后派出了一些研究生和助理到国内的一些地区去进行实地调查,林耀华到福州附近的义序对宗族组织进行了调查,费孝通对江村的农村经济进行了调查,黄华节到定县调查了礼俗和社会组织,费迪到清河对村镇结构进行了调查,郑安仑对福建侨民问题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调查成果,后来在吴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大部分都发表了。”在这次调查中,黄石写出了调查报告《河北农民的风俗》。1934年1月,在《黄钟》第42期上发表《屠苏酒》;1934年2月,在《东方杂志》第31卷第3号上发表《冥婚》、在第4号上发表《桃符考》;1935年2月,在上海《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10期发表《五辛盘略考》。1935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排斥进步人士,一度在燕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俗文学的郑振铎以及黄石和从事宗教与民俗研究的许地山都被解聘,郑回到了上海,到暨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许去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任主任教授。黄石此后的去向变得扑朔迷离,有待于继续研究。

  从现有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黄石住在香港元朗东头村,以卖文为生。这个时期,他陆续出版了《端午礼俗史》《关公的人格与神格》《中国古今民间百戏》等民俗学著作。在互联网上看到,他在1981年还发表了一篇关于关公的文章:《山西夫子作天公——关羽的神格化》(台北《时报周刊》第170期)。

  从黄石的学术经历中,我们看到,他的专业主攻方向在宗教,但却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民俗研究,包括他受派遣在河北定县的调查。诸家学者20世纪30年代在定县所做的调查,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灭的学术光辉。但无论是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计划,还是李景汉主持的社会调查,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尽管其中也有孙伏园等主持的民间文艺调查,然总体看来,都是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调查,而只有黄石的调查,所选的是民俗学课题,成为在寥落的北方民俗学研究领域中的一曲独唱,在中国的民俗研究领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后来在香港期间,很可能是由于生活上和学术上双重原因,他除《端午礼俗史》外,还著有《基督教道德观与中国伦理》(1962)、《科学家看圣经》(鲍伊德等著,黄华节译,1962年)、《基督教与回教》(黄华节译,1966年)等,翻译《亚洲基督教教会与优生善养运动》,宗教研究和翻译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占了重要地位。

  在这许许多多著述中,初版于1963年的《端午礼俗史》,以优美流畅的散文笔法、广纳博采的叙事方式以及环环相扣的论证逻辑,考释了端午节的历史源流,勾画了各地流行的端午节生活样相,特别是阐释了构成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角黍和竞渡——的文化意涵,无疑是一部把端午的源流考述和现实的民俗文化事象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力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02月20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林富士: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一条: ·邓启耀:梦得寂寞 ——怀念李亦园先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